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哺乳动物的毛色不仅是遗传基础,而且是主要的表型特征和经济性状特征,尤其是羊、兔、水貂、羊驼和其他毛产动物。在哺乳动物中,黑色素细胞可产生真黑素和褐黑素两种黑色素,动物的毛色是由这两种黑色素的分布和比例决定。黑色素由基因和环境因素作用形成。通过许多基因的突变体或相互作用形成哺乳动物的不同毛色。核小体重塑和组蛋白变体的结合主要通过三磷酸腺苷(ATP)依赖性染色质重塑复合物的作用来实现,其为控制基因表达机制的关键组分。研究发现染色质重塑也发生在黑色素细胞和黑色素瘤细胞中,并与黑色素和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已有专家对染色质重塑因子BPTF和BRG1基因在色素调控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本试验以黑色和白色绵羊为研究对象,采集黑色和白色各3只绵羊的背部皮肤组织,研究BPTF和BRG1基因在绵羊不同毛色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定位,推测染色质重塑因子与毛色形成的关系,为探索染色质重塑在毛色形成过程中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用qRT-PCR法检测不同毛色皮肤中BPTF和BRG1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BPTF基因在黑色绵羊皮肤中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白色绵羊(P<0.05),BRG1基因在黑色绵羊皮肤中的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白色绵羊(P<0.01),此外,在绵羊黑色皮肤中,BRG1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BPTF,在白色皮肤中,BRG1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与BPTF无显著性差异;2.Westernblotting半定量研究BPTF和BRG1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黑色绵羊的皮肤中BPTF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白色绵羊(P<0.05),BRG1蛋白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白色绵羊(P<0.01),此外,在绵羊黑色皮肤中,BRG1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BPTF蛋白,在绵羊白色皮肤中,BRG1蛋白相对表达量与BPTF蛋白无显著性差异;3.免疫组化技术定位分析,结果表明,BPTF蛋白和BRG1蛋白在绵羊皮肤中毛囊的毛根鞘及毛球部均有表达。综上研究得出:BPTF和BRG1在绵羊黑色皮肤和白色皮肤中均有表达且存在差异性,且BPTF和BRG1蛋白在毛囊毛根鞘和毛球部均有表达,此外,BPTF和BRG1在绵羊黑色皮肤中表达也有差异性,提示BPTF和BRG1都与毛色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