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苔藓中重金属含量初步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t050410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苔藓植物是最敏感的大气污染指示植物之一,已被应用在监测环境重金属污染研究领域。青藏高原作为环境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都较为脆弱,对环境变化敏感性强,对高原环境质量与变化的监测愈加显得重要。本研究基于苔藓植物易于监测大气重金属污染的原理,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分析青藏高原“七一”冰川、青藏公路沿线以及藏东南地区不同样点植物体内Cr、Fe、Cu、Zn、As、Cd、Pb七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对青藏高原地区重金属的含量的富集性及其来源做了初步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对采自“七一”冰川地区苔藓中Cr、Fe、Cu、Zn、As、Cd、Pb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性及可能来源做了分析。结果表明:“七一”冰川地区苔藓中重金属含量较高:Fe含量最高,其次是Zn、Cu、Cr、Pb、As。富集系数表明Fe和Cr主要源自地壳尘埃物质,Cu、Pb、Zn和Cd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为活动干扰,As则中度富集,明显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来源于酒泉嘉峪关等地工业活动产生的污染物对七一地区的大气输送。  (2)对青藏公路沿线7个样点的苔藓植物体内Cr、Cu、Zn、As、Cd和Pb这几种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其分布特征做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青藏公路沿线苔藓中重金属含量Zn占主要部分,各样点苔藓中重金属含量自北向南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点,Cr、Pb含量变化趋势相似,Cu、Zn含量除个别样点外自北向南呈减小趋势,As含量则有增加趋势;Cd含量自北向南逐渐减小。苔藓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除Cr元素为自然分布外,其他元素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人为活动的影响。  (3)对采自藏东南地区的8个苔藓样品重金属含量及富集性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整个青藏高原苔藓中重金属含量空间变化做了分析。结果表明:藏东南地区苔藓中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大,Cu的含量远高于青藏高原背景值,并出现中度富集的趋势,Zn、As、Cd和Pb富集系数显示也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整个青藏高原的分布上Cr、Cu、Zn、Pb这四种重金属元素具有相似的分布特点,As、Cd具有相似的分布特点,人类活动干扰影响了其变化的程度。
其他文献
该论文在借鉴众多的京九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图论中网络分析的方法对京九铁路出现前后的中国铁路网络进行了研究.在论文中,人们首先将中国铁路网络抽象为点线的集合体,再以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信息技术(IT)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社会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WebGIS是以Internet为运行平台的新一代GIS,是解决传统GIS所面临问题的全新技术体系.
Internet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使万维网络成为高效的全球信息传输渠道.万维网络可以组织海量的信息,它不但提供了高效率地访问全球信息的途径,而且可以实现远程交互工操作.
城市地价空间差异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以及变化趋势是城市地价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也是区域经济学、城市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近年来,国企改制引发的大范围跨地区宗地
都一处烧麦馆坐落在繁华的前门大街36号,始建于乾隆三年(1738年),距今已有250年的历史,是北京有名的百年老店之一。乾隆十七年的大年三十晚上,乾隆皇帝从通州微服私访回京途
青藏高原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以其高大地形的动力作用,加之地面强大热源的热力作用,对我国乃至全球气候系统尤其亚洲季风的形成、爆发、持续时间及强度等方面都有重要作
本文以不同覆盖度戈壁床面的风洞模拟实验为物理模型,利用流体力学计算软件FLUENT对风洞中流场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克服了野外试验与风洞实验的局限性,通过研究不同
该文应用系统研究、比较分析和计量分析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广州城市快速路网系统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
该论文以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主,结合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学业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
冰川运动与冰体所处的地形条件、水热条件、动态物质平衡等密切相关,能直接反映气候变化,是冰川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精确监测各冰川的变化,研究冰川运动的机理,利用冰川动力学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