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早期黑色页岩成烃生物组成及硅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 ——以贵州瓮安牛蹄塘组为例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lang6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全球能源消耗量正在快速增长,常规油气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页岩气是非常规油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源储量与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相当。中国已成为继美国和加拿大之后第三个成功对页岩气进行商业化开采的国家。虽然中国页岩气的勘探开发起步较晚,但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进入到商业化开采的黄金时期。中国大陆经历了多期复杂构造演化形成了海相、陆相及海陆过渡相三种类型多层系富有机质页岩。海相富有机质页岩广泛分布于扬子板块(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塔里木板块和华北板块,具有时代老、分布广、地层厚度大、TOC含量高、成熟度高等特征。中国南方发育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下二叠统和上二叠统四套古生代优质海相烃源岩。寒武纪早期牛蹄塘组是中国南方优质的海相烃源岩之一,也是页岩气勘探的目标地层,广泛分布于四川、贵州、湖南、重庆市等地。前人对牛蹄塘组页岩的分布、古生物学、岩相古地理、多金属矿床、沉积环境、页岩气勘探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是对牛蹄塘组的有机质类型、成烃生物组成以及硅在有机质富集过程中的作用知之甚少。因此,本文以贵州瓮安牛蹄塘组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孢粉相、地球化学、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手段对该套地层的有机质类型和分布特征、成烃生物组成、硅与有机质的关系、硅在有机质富集过程中的作用进行讨论。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无定形有机质(AOM)是贵州瓮安牛蹄塘组的主要有机质类型,其相对含量高达90%以上。根据孢粉相分析和扫描电镜观察,可进一步将AOM划分为聚合体AOM、其他有机质颗粒、絮凝体颗粒、沥青以及与矿物混合AOM。与矿物混合AOM是原岩中最常见、最丰富的类型,包括有机质-粘土聚合体、有机质-石英聚合体和有机质-矿物聚合体。2.CONISS聚类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贵州瓮安牛蹄塘组从下至上可以划分为Leiosphaeridia-Micrhystridium-真菌带、藻类普遍发育带和真菌带三个孢形有机质相带,Leiosphaeridia和Micrhystridium是有机质的主要贡献者。结合前人的研究推测认为牛蹄塘组的有机质来源于与Leiosphaeridia和Micrhystridium等有亲缘关系的绿藻和甲藻等微型海洋浮游藻类。3.孢粉相分析和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牛蹄塘组沉积依次经历了海侵、高水位和海退三个阶段。牛蹄塘组下部硅质泥岩沉积于受热液影响的缺氧海侵阶段;中部页岩沉积于藻类繁盛的缺氧、低能高水位阶段,有机质得以富集;上部页岩由于海平面的下降,陆源碎屑输入增加,水体氧含量也有所增加,有机质含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4.在岩石薄片和扫描电镜下,可以观察到牛蹄塘组页岩中存在四种石英类型,即陆源碎屑石英、硅质生物、微小石英晶体和石英聚合体,其中石英聚合体常与有机质混合共生,也是最为丰富的类型。贵州瓮安牛蹄塘组上部(相带III)陆源碎屑石英输入相对较多,硅来源于陆源碎屑和自生石英,中部(相带II)和下部(相带I)(除硅质岩外)的微小石英晶体和石英聚合体来源于放射虫和海绵。5.通过收集已发表的20条牛蹄塘组剖面进行统计显示,过渡相带和深水盆地相带牛蹄塘组TOC要高于浅水台地相带。大部分剖面生物硅与TOC之间为线性正相关关系,但是在贵州瓮安剖面则表现为抛物线关系。当生物硅含量超过65%时,TOC随着生物硅含量的增加而减小,说明在有机质富集过程中,生物硅并非越高越好。通过集成推进树(ABT)分析发现,生物硅在贵州瓮安牛蹄塘组中的重要性要高于沉积环境和陆源碎屑输入。6.生物硅对有机质沉积的影响机制包括生物保护机制、生物负载机制和聚合机制。在生物保护机制中,耐溶解的海绵可能比放射虫更有利于保护自身有机质;在生物负载机制中,放射虫可以作为有机质聚合体的负载生物矿物或藻类宿主,通过增加密度和重力的作用,使有机质能够快速沉积于海底,促进有机质在海底的富集。在聚合机制中,生物硅胶体与有机质相互作用能够形成更大的胶体颗粒沉积。但是,大量生物硅的沉积不仅会起到稀释有机质含量的作用,还可能会破坏已形成的有机质聚合体,起到解聚作用。因此,当生物硅含量超过阈值范围时,将不利于有机质的富集。7.粘土矿物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通过吸附作用将有机质保存于层间或孔隙中,最终沉积形成有机质-粘土聚合体;硅质生物溶解形成的硅胶与有机质互相吸附或聚合沉积可以形成有机质-石英聚合体;有机质-矿物聚合体的特征是有机质与石英、粘土矿物等颗粒散乱分布,这可能是藻类的胞外聚合物(TEP)或多糖将各种颗粒粘结在一起后沉积形成的。
其他文献
地震预警技术旨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目标区之前提供预警信息,从而为地震应急措施抢得时间以达到减灾效益,而在发震初期即对地震后续可能造成破坏的区域范围(潜在破坏区)进行快速预测,一直是地震预警系统精确发布有效警报的前提和难点。对于潜在破坏区的预测,一部分研究是基于预测的简化断层模型,依据地震动衰减规律完成对震中及周边区域地震动强度的预测,然而受到大震低估和确定模型耗时长等问题影响;另一部分是围绕台站处P
电磁式地震模拟振动台是拾振器校准及模型结构抗震的重要实验设备,振动台波形复现精度对拾振器校准及模型结构抗震实验结果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迭代学习控制和模糊控制技术在这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小型电磁式地震模拟振动台控制器参数优化算法为研究对象,通过改进智能优化算法提高算法收敛精度、收敛速度及逃离局部最优解能力,实现对控制系统参数的整定,提高电磁式地震模拟振动台对地震波
季冻区分散性土分布广泛,我国东北松嫩平原,美国西北部、密西西比河沿岸和加拿大中南部地区均分布着分散性土。分散性土是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粘性土。由于土颗粒中离子之间同晶型替换,土中的钙、镁离子被钠离子所替换使得土颗粒表面薄膜水厚度增大,土颗粒之间的排斥力大于范德华力,使得具有在低含盐量水中散开的性质。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和振兴东北经济,我国在松嫩平原分散性土分布区域上修建了大量道路、水利工程,分散性土造成
传感光纤凭借其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抗电磁干扰、功率损失小、耐高温、耐腐蚀等诸多优势,在土木建筑、航空航天、交通工程、海上平台、燃料能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光纤类传感器在实际工程中感测时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光纤传感同时对多个外部参量(应变、温度、振动等)交叉敏感,直接导致被测量无法直接测得或者采集数据失真。另一方面,不同光纤感测技术各自拥有独立的采集系统,各系统采样频率、触发时间等的不同步造
日益增长的自然灾害风险正在成为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威胁,地震灾害,特别是重大破坏性地震,在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中占有重要比重,新问题和新挑战仍不断出现。结构抗震设计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地震作用的输入问题。随着(超)高层建筑、大跨桥梁等长周期超级工程建设的盛行,其结构的抗震设计是目前抗震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富含低频成分的地震动由于共振作用会导致长周期结构产生很大变形,特别是具有6s~10s自振
日本关东地区位于欧亚大陆板块、菲律宾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是日本人口数量最多且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复杂的地质构造和频繁的地震活动导致关东地区地震危险性较高,同时,也是研究复杂板块构造地震动特征的理想位置。广义谱反演方法可以高效地从地震动数据中分离出震源效应、路径衰减和场地反应,是区域内地震动特性分析的有效手段。近些年,随着观测水平提高,台网的密集布设为日本强震动数据的反演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我国农村民居的抗震性能普遍较差,在历次强烈地震中,农村地区的房屋都遭受了严重的损坏甚至倒塌,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开展农村民居抗震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构抗震加固技术和减隔震技术是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的两个主要途径。目前,适合农村民居的减隔震技术研究主要在基础隔震方向,而岩土隔震方向的研究尚少且缺少室内或室外大型模型试验工作。为了降低农村房屋的地震灾害风险,本文基于岩土隔震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中大型建筑的数量显著提高,内部构造也日益复杂。面对这种错综复杂的室内环境,寻路作为人类基本的空间活动,其难度在不断加大,以寻路为目的的室内导航具有广阔的受众与潜力。“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从人的需求出发,关注人们在日益复杂的室内环境下对导航环境的感知,提高人们对室内导航服务的接受程度和满意程度,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行人导航方式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研究
储层是那些具有连通孔隙、具有渗透性、具有存储流体(如油、气、水)空间的岩层。世界上已发现的油气储量大多数来自沉积岩层,其中以固结沉积物砂岩和碳酸盐岩储集层最为重要。由于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大,由松散沉积物黏土矿物和非黏土矿物组成的泥页岩储集层等低孔低渗储集层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由于沉积物的固结程度不同,导致其中水的赋存状态不同,进而使得其孔隙结构以及渗流特性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分别开
煤层气是存在于煤层中的一种伴生矿产,以大量吸附气的形式附着于煤基质颗粒表面、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煤层气是近一二十年在国际上崛起的一种优质清洁能源,其主要成分是CH4。煤矿中的煤层气因极易引起爆炸等安全事故,是安全生产的重要威胁,将煤矿中的煤层气合理开采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不仅可以提高煤矿安全指数、保护开采员工的人身财产安全,采出的煤层气还可以作为天然气消费结构中重要的支撑,保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