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生物多样性智慧及其农业生产实践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miann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供给、支持、调节和文化服务,维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生物多样性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西方传统人与自然两分的自然观念及其技术应用是这一危机的根源,解决这一危机需要转变西方传统观念,建立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伦理,不同于西方的文明为这一转变提供了思想源泉和知识动力。   彝族是我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四省区。彝族族源主体是以游牧为生的羌人,在广泛的民族交融与分化中,彝族族群得以形成,采集、狩猎、农牧兼营成为其生产方式。金沙江南北两岸,北纬22°-29°、东经98°-108°之间,海拔在1500-3000米的山区是彝族主要分布的地区。这一地区有着广泛的环境多样性、植物多样性和动物多样性。虽然彝族聚居地区自然环境不同,文化交流和发展不平衡,但长期依赖于自然的生产生活形成的独特自然观念和农业生产方式却有效地维护了其生存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由于彝族地区树木丰富,长期生活在多树的环境,彝族人深切地感受到了森林对于人、对于动物、对于大自然的重要性,体会到树是人类生存和大自然生机勃勃的基础,在彝族的自然观念中,天地万物就来自于“树”的变化,一棵“梭罗树”成为了天地万物之源。万物因“梭罗树”而生,也禀受了来自“梭罗树”的生命特征,这一特征突出地表现为万物都有播种、发芽、开花和结果的生命循环。万物接受着“梭罗树”的生长调控,地上树木承接着“梭罗树”的作用。生命的灵魂来自于树,由于树木对于灵魂的重要性,人和万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树。树木不仅是自然万物生命的根源,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依据。神对这个世界的调控与树木的作用形成了统一,人们对神的敬仰和期望,直接表现为对树的崇拜和祭祀,树成为了各种神的化身和象征。   彝族地区有丰富的树木,也有丰富的动物。在彝族看来,各种自然存在物在具有树木特点的同时,也具有动物的特性。自然事物不仅具有与动物相同的身体结构,也具有其雌雄相分、生长发育和交配繁衍的特点。相配是事物生长发育的本能,自然界中各种事物都要相配或出嫁,但相配并不局限于同种同类事物之间,彝族人认为不同种类的事物也能够、也要相配。不同事物的相配使自然事物之间相互依赖,一种事物的相配为其他事物的繁衍发展创造了条件。不同事物的相配可以实现事物之间的互补与协同,从而更有利于相配双方的生存。自然万物的繁衍发展依赖于生物多样性的共生共存,因此,相配给予了自然以稳定的存在,通过同种和不同种事物的雌雄相配,自然世界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在这一整体中,万物各得其所,有序而稳定。   一个稳定的世界也是一个平衡的世界,在彝族看来,这种平衡并非绝对的均匀,而是最大化多样性的共存。通过对自然事物存在数量和比例进行控制,让万物各有所得,使各种不同的事物获得生存的保障是自然平衡的要求。在彝族看来,各种大小、形状、方位、重量、功能等差异的存在都是自然事物之间相互制约平衡的需要,在自然的平衡中,不仅那些对人有用的事物要存在,那些凶猛的动物,甚至一些对人类生活有害的事物也是自然平衡中不可或缺的。要维持万物之间的平衡,就需要对各种自然事物的生存范围包括神灵的行为活动有所限制。人的发展就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平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生存对环境多样性的认识与利用、农业生产对自然开发的限制和约束就是彝族人与自然平衡的结果。   在生物多样性自然观念的指导下,彝族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生产活动,以“树”为基础的农业生产、协同合作的生产方式以及农业生产中的生物多样性技术是其生产的特点。   在彝族看来,“粮”的概念并不局限于农作物和畜牧养殖品,野生植物和动物也是“粮”的重要组成,森林资源不论作为食物的保障还是经济收入的来源都有着重要作用。利用野物对食物的依赖性将森林环境中牛、羊、马、猪等野物驯化,彝族发展了畜牧养殖,而山地中丰富的草木又使野外放养成为了彝族畜禽养殖的主要方式。畜牧养殖的兴旺是以树木为表征的牧神或山神等神灵保护和作用的结果,也是彝族放牧活动对草木生长的有效维护。以“树”为象征的神灵维持着彝族畜牧养殖与自然的平衡。为保障作物生产的顺利进行,农作生产从耕作、播种、病虫害防治到收获都离不开树木的作用。   自然资源是彝族农业生产的基础和条件,但在利用自然环境的农业生产中,彝族人并不单纯从自然中获取利益,通过采集狩猎、作物生产、畜牧养殖与自然的协同,对山地、森林和野生动物的合理利用不仅保障了农业生产的进行,也维护了其生存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在彝族农业生产中,不仅作物生产、畜牧养殖成为了自然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的有机组成,畜牧养殖与农作生产这两大生产活动也在与自然环境的协同中互为作用,共同发展,畜牧生产既是食物生产的组成,也是农作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彝族农业生产中既有作物生产与畜牧养殖的配合,也有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合作,这种生产合作广泛存在于男女、家庭、村社、地域以及各民族间,合作不仅是合理分配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对环境多样性充分利用的要求。   利用山地多样性环境,彝族农业生产呈现出结构和品种的多样性。彝族不仅有林业生产、作物生产和动物生产,在具体的生产活动中,通过环境和生产的协同,种植与养殖的协同,彝族地区作物生产不论是动植物生产品种,还是生产技术都具有生物多样性。利用混作、间套、套作、换种等方法,彝族人利用不同环境尽可能多的种植多种作物,与此同时,配合作物生产,彝族动物生产也具有多样性,其畜牧养殖既包括利用坡地杂草的水牛、黄牛、山羊、绵羊、驴、马、骡、兔以及各种野生动物,也包括利用农副产品的猪、狗、鸡、鸭、猫等,利用多种动物的混牧以及对不同动物群体的管理是其实现多样化畜牧养殖的有效方法。多样性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彝族生产工具的多样性,彝族人不仅针对动植物生产的工具多样,生产工具制作与利用方式也具有生物多样性。   彝族自然观念和农业生产源于对其生存环境的认识和利用,随着现代农业科技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观念和技术逐渐显示出了对环境、生物多样性维护以及经济发展的价值。   与西方科技人与自然主客二分,人具有主宰自然权力的伦理价值不同,彝族将树作为自然万物之本,人类虽然也有自己的权力,但树木才是这个世界的控制者。由于万物是与人相同的生命存在,自然的繁衍是人类繁衍的基础,人们在利用自然谋求生存的同时,也具有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和要求。尽管农业生产生活总是不可避免地对自然改造以适应人类的需要,但由于彝族对自然资源有节制的使用,农业生产中通过多样化的生产结构和种养殖技术维护生物多样性,其农业生产尽可能地避免了对自然的过度开发。随着传统自然观念的消退,彝族地区农作生产方式发生着改变,片面发展农作生产导致的森林大量砍伐、集约化耕作方式带来的水土流失、单一作物的规模化种植导致的化肥农药广泛使用以及畜牧养殖对商品价值的追求带来的是灾害性气候频发、滑波泥石流不断、野生动物的消失、畜禽品种的退化和农业生产成本的提高,由此而产生的是彝族地区的贫困。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存发展的困境中,传承和发展彝族传统生物多样性智慧及其农业生产对彝族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价值日益显现。利用传统生物多样性观念,在彝族聚居地区恢复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传统宗教信仰活动,开发森林产品,发展林下种植养殖,建立林业-种植业、种植业-畜牧业以及农业-工业的良性循环,发掘传统荞及野生近缘种特色农产品的商业价值,利用传统合作关系建立新型农业股份合作发展规模化经营将是彝族地区生物多样性维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选择。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早期白内障患者单眼及双眼快速对比敏感度(qCSF)与视觉相关生活质量(QOL)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17年3—6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就诊的早期年龄
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不断消耗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分布式电源在配电网中的应用得到快速发展。合理的配置各种类型分布式电源对于提高系统的供电可靠性、降低系统网损、提升系统电压质量和延缓系统元件升级换代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联络线是配电网中重要元件之一,在提高分布式电源利用率、改善配电网运行状况和提高系统可靠性方面联络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传统配电网和主动管理配电网中多类型分布式电源和联络线协调规划问题进
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密切关系着党在高校的战斗基础,是关系高校学生党建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的基础,而学生党支部则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结对共建”的基层
电力负荷模型是影响仿真结果精度和可信度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针对基本遗传算法用于负荷建模存在的不足,设计了比例选择策略和线性自适应变异策略,对遗传算法的选择算子和变异算子进行改进。选用感应电动机并联ZIP的综合负荷模型,使用改进的遗传算法利用现场实测数据进行负荷模型参数辨识。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遗传算法改善了优化过程,对加速收敛、缩短辨识时间,克服模型分散性均有显著作用。阐述了基于数据的多曲线辨识
感应电机以其结构简单、价格低廉、可靠性高、维护方便而在工农业生产中取得了广泛应用。电机故障不仅会损坏电机本身,严重时还会使电机突然停机、导致生产线崩溃,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灾难性后果。历史数据表明,转子断条是感应电机最常见的故障之一。因此,研究转子故障诊断技术以在电机故障早期发现故障并及时进行维修,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社会经济效益。本文讨论了转子断条故障诊断的原理,阐述了转子发生断条故障时,定子电
出洋士人作为晚清知识分子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最早走出国门接触到西方文明。他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也带着由这种文化所灌输的宇宙观来到欧洲,并在接触到欧洲天文学后思想观念
本文从滤波和屏蔽两个方面研究了电力系统二次设备面临的电磁兼容问题。理论上分析了滤波和屏蔽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PSpisce建立了滤波电路系统模型。通过绘制插入损耗曲线,分析滤波器在不同源负载阻抗搭配下的滤波性能。建立了滤波器在高频信号作用下的电路模型,分析了分布参数对滤波器滤波效果的影响。由基于有限元法的电磁仿真软件计算屏蔽结构对屏蔽效果的影响,重点研究了开孔形状,分布以及机箱谐振对屏蔽效能的影响
对电能质量监测系统技术进行了研究与论证,对比分析了现有电能质量监测方法的不足和在线监测方法的先进性。从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的系统结构、数据结构、监测内容、分析平台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解析。针对奥运重要电力用户和供电变电站,建立具有网络化、信息化和标准化特点的电网电能质量监测系统,建立统一的、开放的监控和管理基础平台,实现对电网电能质量指标的全天候监控,形成一个高效率的电能质量管理体系。通过电能质量
全国范围内超大规模电力互联网络的建设,电力市场机制的逐步引入等一系列因素都使继电保护面临更多新的挑战。如何利用现有技术提高电网的安全性能,防止由于保护的不正确动作造成长时间、大范围停电等恶性事故的发生,成了很多继电保护工作者关心的问题。PMU的出现将继电保护引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与传统用就地测量信息作为保护动作依据的元件保护不同,PMU借助当今成熟的通信与计算机技术,共享广域范围内所有相关电气量与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