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血管紧张素原与肾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关系的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blzzb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慢性肾脏病患者尿血管紧张素原检测的意义及其相关因素背景肾内血管紧张素原主要分布于近端肾小管。近端肾小管内的血管紧张素原形成后被分泌入肾小管管腔,并在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形成血管紧张素Ⅱ,是肾内血管紧张素Ⅱ的主要来源。血管紧张素原分子量大,循环血管紧张素原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屏障,所以尿血管紧张素原主要来源于近端肾小管,而与循环血管紧张素原无关。已有大量动物试验提示尿血管紧张素原水平与肾内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Ⅱ含量呈正相关,尿血管紧张素原可能是肾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 RAS)活性的指标。所以,本研究以慢性肾脏病入手,旨在分析慢性肾脏病患者尿血管紧张素原的相关因素。方法2009.4~2009.5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病房住院治疗的临床资料完整的74例慢性肾脏病患者,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并排除最近2个月内曾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的患者。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期间血压、尿常规、肾功能、电解质、24小时尿蛋白、尿钠。并于清晨、卧位采集肘静脉血8ml分离血浆和血清,同时收集新鲜晨尿10ml分离上清液,利用放射免疫法和ELISA方法测定血、尿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各组分的浓度。评价尿血管紧张素原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74例慢性肾脏病患者尿血管紧张素原为209.28±133.99 ng/(mg Cr)[49.48-724.81 ng/(mg 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为51.34±30.26 ml/min/1.73m2(3.99-163.94 ml/min/1.73m2),尿血管紧张素Ⅱ为134.69±95.09 pg/(mg Cr)[45.73-580.06 pg/(mg Cr)],尿Ⅳ型胶原为672.91±989.10 ng/(mg Cr)[37.53-6269.48 ng/(mg Cr)],尿钠为157.73±76.75 mmol/24h (8.00-425.00 mmol/24h)。经Pearson单因素相关分析,尿血管紧张素原与eGFR呈负相关(r=-0.56,P<0.01);尿血管紧张素原与尿血管紧张素Ⅱ呈正相关(r=0.56,p<0.01);尿血管紧张素原与尿Ⅳ型胶原呈正相关(r=0.41,p<0.01);尿血管紧张素原与尿钠呈负相关(r=-0.25,P<0.05)。进一步对eGFR、尿血管紧张素Ⅱ、尿Ⅳ型胶原、尿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尿血管紧张素原与eGFR呈负相关(P<0.01),尿血管紧张素原与尿血管紧张素Ⅱ、尿Ⅳ型胶原呈正相关(P<0.01)。尿醛固酮、24小时尿蛋白、血浆肾素活性、血清血管紧张素原、血浆血管紧张素Ⅱ、血清醛固酮、血清钠、血清钾、收缩压、舒张压、年龄、体重指数和性别与尿血管紧张素原无显著相关性。eGFR>60 ml/min/1.73m2组的尿血管紧张素原为143.19±60.10 ng/(mg Cr), eGFR<60 ml/min/1.73m2组的尿血管紧张素原为254.33±151.38 ng/(mg Cr), eGFR<60 ml/min/1.73m2组的尿血管紧张素原水平显著高于eGFR>60 ml/min/1.73m2组(P<0.01)。结论慢性肾脏病患者尿血管紧张素原与eGFR及尿Ⅳ胶原相关,尿血管紧张素原可能是反映慢性肾脏病中肾脏损伤尤其是慢性损伤程度的指标。第二部分尿血管紧张素原与肾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的关系背景各种证据提示肾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过度兴奋是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尿血管紧张素Ⅱ不仅来自于肾脏局部形成的血管紧张素Ⅱ,还有部分来自循环血管紧张素Ⅱ,尿血管紧张素Ⅱ并不是反映肾内血管紧张素Ⅱ活性的稳定指标。动物研究结果说明尿血管紧张素原可能与肾内血管紧张素Ⅱ活性相关,是肾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的评价指标。但是目前关于尿血管紧张素原与肾内血管紧张素Ⅱ活性关系的数据主要来自啮齿类动物的研究,尚缺乏人类研究。如果得到人类研究结果证实,尿血管紧张素原可能成为血压、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以外,评价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内RAS活化或阻断程度的重要工具。本研究旨在分析慢性肾脏病患者尿血管紧张素原与肾内血管紧张素Ⅱ活性的关系。方法2009.4~2009.5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病房行肾脏活组织检查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完整的73例慢性肾脏病患者,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并排除最近2个月内曾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的患者。收集新鲜晨尿10ml分离上清液,利用ELISA方法测定尿血管紧张素原。同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评价患者肾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各组分的表达,评价尿血管紧张素原与肾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各组分表达的相关性。结果73例慢性肾脏病患者尿血管紧张素原为210.24±134.65 ng/(mg Cr)[49.48-724.81 ng/(mg Cr)],肾内血管紧张素原免疫组化染色面积为39.15±19.35%(5.00-88.00%),肾内血管紧张素Ⅱ免疫组化染色面积为31.85±19.75%(3.00-81.00%),肾内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免疫组化染色面积为44.50±16.14%(8.00-88.00%)。经Pearson单因素相关分析,尿血管紧张素原与肾内血管紧张素原免疫组化染色面积呈正相关(r=0.45,P<0.01);尿血管紧张素原与肾内血管紧张素Ⅱ免疫组化染色面积呈正相关(r=0.52,P<0.01);尿血管紧张素原与肾内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免疫组化染色面积呈正相关(r=0.28,P<0.05)。尿血管紧张素原与肾内肾素、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免疫组化染色面积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尿血管紧张素原能较好地反映慢性肾脏病患者肾脏局部的血管紧张素Ⅱ活性,可做为肾内RAS活性的无创评价指标。第三部分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对肾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表达的影响背景大量证据表明肾脏存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高表达,所以肾脏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主要靶器官。但目前仍缺乏关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angiotensinⅡreceptor blocker, ARB)对人体肾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整体活性影响的直接数据,也缺乏数据证明ARB治疗后尿血管紧张素原是否仍能有效反映肾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本研究旨在分析ARB治疗后尿血管紧张素原是否仍能有效反映肾内RAS的活性,并进一步观察ARB治疗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内RAS表达的影响。方法2009.4~2009.5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行肾脏活组织检查并曾经服用过2周以上ARB(剂量、种类不限)的17例慢性肾脏病患者(ARB治疗组),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并排除最近2个月内曾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患者。第一部分中的研究对象根据eGFR、24小时尿蛋白、尿钠、血压等情况与之进行1:1配对(空白对照组),共配成17对。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期间血压、尿常规、肾功能、电解质、24小时尿蛋白、尿钠。于清晨、卧位采集肘静脉血8ml分离血浆和血清,同时收集新鲜晨尿10ml分离上清液,利用放射免疫法和ELISA方法测定血、尿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各组分的浓度。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评价患者肾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各组分的表达。评价ARB治疗组尿血管紧张素原与肾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各组分表达的相关性以及两组间血、尿和肾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的差异。结果ARB治疗组患者尿血管紧张素原为219.17±211.54 ng/(mg Cr)[17.27-700.47 ng/(mg Cr)],肾内血管紧张素原免疫组化染色面积为34.76±15.64% (10.00-65.00%),肾内血管紧张素Ⅱ免疫组化染色面积为33.76±18.82% (10.00-70.00%),肾内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免疫组化染色面积为43.65±26.17%(15.00-92.00%)。经Pearson单因素相关分析,尿血管紧张素原与肾内血管紧张素原免疫组化染色面积呈正相关(r=0.54, P<0.05);尿血管紧张素原与肾内血管紧张素Ⅱ免疫组化染色面积呈正相关(r=0.50, P<0.05);尿血管紧张素原与肾内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免疫组化染色面积呈正相关(r=0.58,P<0.05)。ARB治疗组患者尿血管紧张素原与肾内肾素、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免疫组化染色面积无显著相关性。ARB治疗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63.09±15.14 pg/ml,空白对照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53.66±8.33 pg/ml, ARB治疗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 ARB治疗组肾内肾素免疫组化染色面积为48.65±19.58%,空白对照组肾内肾素免疫组化染色面积为30.29±24.98%, ARB治疗组肾内肾素免疫组化染色面积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ARB治疗组肾内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免疫组化染色面积略低于空白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收缩压、舒张压、eGFR、24小时尿蛋白、尿钠、血浆肾素活性、血清血管紧张素原、血清醛固酮、尿血管紧张素原、尿血管紧张素Ⅱ、尿醛固酮和肾内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免疫组化染色面积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治疗后,慢性肾脏病患者尿血管紧张素原仍能较好地反映肾脏局部的血管紧张素Ⅱ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治疗对循环和肾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的影响不同,可使得循环血管紧张素Ⅱ升高,并可能抑制肾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的表达。第四部分原发性IgA肾病患者肾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损伤的关系背景目前关于人类肾脏,尤其是人类肾脏疾病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各组分的表达及其相互调节的数据很少,大部分关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组分表达和调节的数据来源于动物。有必要对人类肾脏和肾脏疾病中的这些数据进行全面评价,因为循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组分的改变并不能直接反映肾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表达和调节,而且肾内RAS活性的效应并不能通过单一某种组分的测定得到精确评价,所以必须对RAS各组分的肾内表达进行同时评价。本研究旨在全面分析原发性IgA肾病患者肾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各组分的表达及其相互调节,同时分析肾内血管紧张素Ⅱ表达与临床病理损伤指标间的关系。方法2009.1~2009.6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病房行肾脏活组织检查,术后病理证实为原发性IgA肾病的36例患者,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并排除曾服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的患者。记录研究对象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期间血压、尿常规、肾功能、电解质、24小时尿蛋白、尿钠。。肾小球、肾小管及血管的各项病理参数的半定量积分采用Katafuchi评分标准,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评价患者肾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各组分的表达。分析原发性IgA肾病患者肾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各组分表达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肾内血管紧张素Ⅱ表达与血压、GFR、24小时尿蛋白和肾脏病理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6例IgA肾病患者肾内肾素、血管紧张素原和血管紧张素Ⅱ免疫组化染色面积分别为26.86±13.66%(7-55%),38.34±9.71%(12-57%)和32.73±14.74%(6-70%)。经Pearson单因素相关分析,肾内肾素与血管紧张素Ⅱ表达呈正相关(r=0.43, P<0.01),肾内血管紧张素原与血管紧张素Ⅱ表达呈正相关(r= 0.34, P<0.05)。eGFR平均值为55.92±22.87 ml/min/1.73m2(6.62-92.49 ml/min/1.73 m2),肾内血管紧张素Ⅱ免疫组化染色面积与eGFR呈负相关(r=-0.61,P<0.01);慢性化积分为3.06±2.60(0-10),肾内血管紧张素Ⅱ免疫组化染色面积与慢性化积分呈正相关(p=0.39,P<0.05)。结论IgA肾病患者肾内血管紧张素Ⅱ表达与肾内肾素、血管紧张素原表达相关,并且肾内血管紧张素Ⅱ活性与肾脏纤维化过程相关。
其他文献
乐谷卫浴(LOG00国际)始源于欧洲,秉承德国一贯对高品质生活的热切这求,倡导安全、环保、节水的生活方式,更提出了“剑意生活”这一全新生活理念。LOG00国际云集世界众多设计大师,传
目的探究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的护理疗效。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16例妇科腹腔镜手术病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58例,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
初中生物课堂应结合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体现出鲜活的特性。教师要注重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激起学生学习热情;重视生物实验教学,增强课堂活力;增加课堂表演机会,唤起课堂活力
背景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 RCC)是发生于肾实质肾小管上皮(renal tubule epidermis)的恶性肿瘤,约占成人肾脏恶性肿瘤的90-95%。在世界范围内,每年由肾细胞癌导致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目的研究降钙素联合骨化三醇胶丸对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分析治疗效果,总结治疗方法。方法选择该医院于2016年1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74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的临床及病理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HBV-GN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82例HBV-GN患者中男48例,女34例,年龄6~70岁;临床诊断为肾病综
目的:对比分析髓心减压植骨法与钽棒植入法用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4例,随机分为髓心减压组(12例14髋)与钽棒植入组(12例15髋),髓心减压组
目的:探讨妇科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和主要致病因素,制订预防措施。方法:选择妇科手术635例,统计分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致病因素和临床表现。结果: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12例
研究背景TGF-β1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具体过程可能与其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有关。TGF-β1的生物学效应是通过其激活的信号转导通路介导得以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