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语境、审美形态与文化传播——《暴风骤雨》的创作与传播流程考察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f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暴风骤雨》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无论是从作品诞生后在当时文坛上的典范地位和社会影响力来看,还是从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它在艺术审美和文学价值上仍然具有的典范特性来说,《暴风骤雨》都可堪称是一部杰作。为了能够真正透析《暴风骤雨》作为“经典”所具有的超越时空的文学价值性和艺术独特性,我们的论述将会把《暴风骤雨》纳入整个创作和传播流程当中,从历史语境、审美形态和文化传播三个维度进行考察。 其中,对作品创作的历史语境的考察主要从政治环境、文艺政策、主体身份三个方面入手,主体身份又主要从创作主体的政治理性与政治情感着手。由于政治军事上的紧迫性,经济上的匮乏性及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质,决定了东北解放区中国中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的斗争形式和土地政策,决定了作家创作<暴风骤雨》所处的外在的政治环境,也决定了《暴风骤雨》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质。以毛泽东的《讲话》为核心的中共文艺政策也对周立波创作《暴风骤雨》有着很大的影响,使他在选材和创作的过程中回避土改斗争复杂性、矛盾性,只展现有利于推进土改运动的一面。同时,周立波是当时土改的下乡干部,代表着中共中央的土改精神,此种主体身份决定了他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所必须坚守的政治原则和立场。然而,作家的创作主体身份还有政治情感的一面。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整风运动中,他更加牢固地树立了对中共中央真挚炽烈的政治感情。这些共同造成了作家在创作《暴风骤雨》时对政策性内涵的突出强调和对革命的现实主义的有意的“误读”。 对作品生成的审美形态的考察主要从文本的自然风俗描写和方言土语着手。通过与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进行比较,将“自然风俗描写”确立为《暴风骤雨》的艺术独特性和文学价值性之所在。《暴风骤雨》所采用的方言土语,以其源自大地的生命力、自然去蔽的本真性,为作品增添了别具韵味的审美品质。除了为人所称道的东北方言所特有的指事名词、俗语、歇后语的运用,在《暴风骤雨》中,其实最能体现其地域特色的还有名词中的方位名词、时令名词与语气词,而最能体现方言审美韵味的则往往是其特有的形容词,最具文学表现力的则往往是其特殊的句式和修辞。这些与“自然风俗描写”共同构筑了文本的艺术独特性和文学价值性。 对作品文化传播的考察则主要从传播媒介的流变与文化接受的差异来分析和研究的。从报纸连载到单行本小说,从文学剧本到拍成电影,甚至再到作品的部分章节被选入人教版的中学语文课本,随着传播媒介的变化,其所承载的文本的文化内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异,由此也形成了文化接受上的差异性。至此,我们才能够较为全面深入地揭示出《暴风骤雨》“经典”地位生成的历史必然性、文学价值性与文化传播性;才能够透析文本的审美独特性、传播流变性和接受的差异性,真正全面深入地发掘出《暴风骤雨》作为“经典”所具有的超越时空的文学价值性和艺术独特性。
其他文献
本文在语义功能语法理论的指导下,借鉴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篇章语法等理论,从语义、表达、结构、韵律等角度,探讨了现代汉语中的施受介词"把"的隐现规律。主要从共时平面并结合
斯拉沃热?齐泽克可谓是西方文化思想史上的一朵奇葩,他以他那独具特色的嬉笑哂乐,喋喋不休以及出尔反尔,回旋往复的言说和演绎,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矛盾和悖论的意义空间,他
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作为元代文学的象征,是在多元文化中生成并繁盛的,因此,北方游牧文化对元代文化的影响,无疑也在元杂剧中留下了游牧文化的痕迹。本文从三
“我简直受不了他了!”夏雨向心理医生哭诉着,模特出身的她和韩冰在一次派对中一见倾心后闪婚。新婚燕尔,夏雨感到幸福满满,唯有韩冰的一些“习惯”令她难以接受:翻看她的手机,查看网上聊天记录,盘问行踪,最后“升级”到跟踪、限制她和一切异性交往。“他说,这是因为他太爱我,怕失去我。开始的时候,我还能勉强接受,最后真是忍无可忍了。他的‘爱’让我窒息,为什么我的一心一意换不回他的信任?”    嫉妒狂成高发心
期刊
[摘 要]高层建筑在施工的时候,为了能够稳定建筑的结构,就要重视基地施工,建筑基础部分的埋深度会随着建筑的高度增加而增加,也正是如此,出现了很多的深基坑工程。本篇文章探讨了建筑的深基坑施工,分析了深基坑支护的设计、施工技术以及对深基坑的监测等等。希望本篇文章的内容,可以为同类的工程带来一些建议。  [关键词]深基坑 内支撑支护 施工技术 设计 监测  中图分类号:U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本文以白话小说、说唱艺术为中心,通过历史描述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较为系统地阐述《聊斋志异》的改编问题,希望以此达到拓宽《聊斋》研究视野、深化《聊斋》研究内蕴的目
服饰是身体的政治、文化和历史,是人的自我确认和区分的符号系统,是人在人化过程中的重要凭借和标志。因此,服饰描写也必然是作家经由现实的人到创造文学的人的重要依凭,是塑造人
霍克斯是美国当代实验派的先锋作家,其创作以大胆、实验和反叛著称。霍克斯创造世界而不表现世界,早期由于作品的先锋性而受到评论的诸多指责,但其创造性已逐步为世人所接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