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差异儿茶素代谢的组学比较及ANR基因调控机理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sicazr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差异儿茶素代谢的南昆山毛叶茶(MY)和英红九号(YH)为材料,从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角度揭示两材料在代谢物组成及对应酶基因表达上的差异,并对类黄酮物质及其合成酶基因的表达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重点选取儿茶素合成通路差异表达的关键酶基因ANR,进行基因克隆与比对分析,测定比较原核表达酶的催化功能差异,发展ANR基因特定抗体并用Western-blot技术分析其在两研究材料中翻译水平的表达差异,经酵母双杂交技术和亚细胞定位技术测定了克隆基因间的表达蛋白互作特性及亚细胞定位情况。另外,借助转基因技术,将克隆的ANR基因在模式植物烟草中进行过表达及在茶叶愈伤组织中借助CRISPR-Cas9基因打靶技术抑制/敲除ANR基因表达,探究ANR基因表达变化对合成通路相关酶基因表达及代谢物合成的影响,获得结果主要如下:(1)代谢组学分析及理化验证靶向代谢组分析表明,MY和YH两研究材料具有明显的差异代谢特征,并主要富集到咖啡碱、苯丙烷、黄酮和黄酮醇、精氨酸和脯氨酸、花青素等次级代谢通路。分析获得差异代谢物共225个,其中57个差异代谢物(33个下调,24个上调)参与到苯丙烷和类黄酮代谢途径,包括儿茶素及其衍生物、黄酮、黄烷酮、黄酮醇和花青素。根据代谢组学结果,选取类黄酮代谢物采用HPLC测定验证,结果表明MY中的儿茶素总含量低于YH,分别为106.02 mg/g和181.51 mg/g。在儿茶素组成中,MY中以非表型儿茶素为主并占儿茶素总量的70.48%,特别是GCG含量占儿茶素总量的47.14%;YH中儿茶素组成则以表型儿茶素为主并占儿茶素总量的90.63%,其中ECG含量最高占到儿茶素总量的34.57%。另外,花青素、花色苷含量方面,MY中的均高于YH,前者分别为0.42 mg/g和2.84 mg/g,后者分别为0.18 mg/g和2.24 mg/g,前者分别为后者的2.33倍和1.27倍。(2)转录组学分析及q RT-PCR验证对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及有参分析表明,MY和YH两研究材料中基因转录水平具有较大差异,并鉴定出9212个差异基因,其中4425个上调,4787个下调。KEGG注释表明,共有44个差异基因(5个上调,39个下调)参与到类黄酮代谢途径。其中类黄酮代谢的关键酶基因PAL、4CL、CHS、F3H、F3’H、F3’5’H、FLS、DFR、LAR、ANS、ANR和UFGT中,除UFGT家族基因不同成员存在上、下调之外,其它基因在MY中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YH。根据转录组分析结果,选取类黄酮代谢通路中的12个差异表达关键酶基因利用q RT-PCR验证。结果表明,MY中4CL、CHS、F3’H、F3’5’H、FLS、DFR、LAR、ANS、ANR1、ANR2、UFGT2和UFGT3基因表达均显著低于YH,而PAL、F3H和UFGT1在MY中表达量显著高于YH。对比分析表明,除PAL、F3H基因外,q RT-PCR分析结果均与转录组结果一致。(3)ANR基因克隆与酶活测定利用RT-PCR技术,从MY和YH中分别克隆到ANR的两个家族基因ANR1和ANR2基因,其编码区开放阅读框(OFR)分别为1014 bp和1047 bp,与国际数据库中登陆的茶叶ANR基因同源性均超过92%。ANR1、ANR2基因在对应两研究材料间的同源性分别为99.6%和98.6%,而同一材料中ANR1与ANR2间的序列同源性均在82%左右。原核表达结果表明,ANR1和ANR2酶蛋白均为可溶性蛋白,酶促催化中两种酶蛋白以飞燕草色素为底物均可检测到产物EC和GC,以矢车菊素为底物则均能检测到产物EGC和EC。此外,ANR1酶蛋白在酶促催化中以矢车菊素为底物时同时合成产物GC。(4)ANR蛋白表达、互作和亚细胞定位分析根据克隆基因序列利用人工合成多肽免疫新西兰兔制备ANR1及ANR2对应抗体,抗体效价均超过1:80 000,与目的蛋白杂交后均条带单一,表现特异性强。利用所制备的特异抗体进行Western-blot分析,结果表明ANR1蛋白在MY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YH,ANR2蛋白在MY中表达量略低于YH,但差异不显著。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对茶叶中克隆的ANR1和ANR2两个基因进行蛋白互作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基因表达的蛋白不存在互作关系。利用烟草亚细胞定位技术对两个基因的表达蛋白定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将ANR1和ANR2蛋白均定位于叶绿体、细胞质、细胞膜和细胞核中。(5)ANR基因的转基因功能验证以模式植物烟草为转化受体对ANR基因进行转基因过表达验证,结果表明,烟草中过表达茶叶ANR1和ANR2基因均能显著提高烟草叶片黄酮类化合物总含量,并调节花青素含量,影响烟草花色,同时检测到CHI、CHS、F3’H、DFR、LAR、ANS基因的表达提高,而UFGT基因的表达降低现象。以茶叶愈伤组织为转化受体利用CRISPR-Cas9基因打靶技术,成功将CRISPR-Cas9/ANR1重组载体转化至茶叶愈伤组织。愈伤组织中靶基因组测序分析表明打靶成功。对获得的抗性转基因愈伤组织基因转录水平分析表明,ANR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下将至0.03,较比非转基因组织中ANR1基因的表达下调35.25倍。此外,检测到FLS、F3H、F3’H、CHS、DFR、LAR基因的表达量也显著降低,而PAL、4CL、UFGT基因的表达则明显升高。
其他文献
化石燃料的枯竭以及其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被认为是在接下来几十年当中两个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氢能作为一种绿色且环境友好型的能源,被认为是最适合替代石油的能源。在所有制氢气的技术当中,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气既可以解决太阳能利用的问题,也可以避免制氢气过程的环境污染的问题。因此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气技术是目前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因此许多半导体光催化剂例如Ti O2,Cd S,ZnxC1-xd S,g-C3N4等被
水稻在受到稻飞虱危害时,能释放某些特殊的挥发物(或气味)来趋避害虫或吸引天敌。电子鼻是快速获取气体挥发物的一种有效手段,已被不少国内外专家证实,但用于稻飞虱虫情信息的快速获取,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本课题拟以被褐飞虱危害前后的水稻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PEN 3型)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对水稻以及褐飞虱虫体挥发物的差异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不同水稻品种发芽前后电
阴沉木在民间又被称为“东方神木”、“千年乌木”等,因其密度大、强度高、颜色深等特点深受人们喜欢。近些年阴沉木的发掘量在不断增加,然而关于阴沉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解剖特征、树种鉴定和干燥特性与工艺研究等方面,阴沉木的研究和应用都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阴沉木,本论文通过研究阴沉木构造特征、化学特征、热解特性、热稳定性,为科学利用阴沉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论如下:(1)栎木阴沉木的基本构造
为解决传统木材阻燃涂料中阻燃成分与涂料基体之间较差的相容性及由此导致的涂层机械性能和阻燃性能明显下降等问题,同时缓解化石原料快速枯竭带来的资源和能源压力,实现可再生资源的绿色高效利用。本文基于巯基-烯光点击反应,在木材表面分别制备含P/S/Si的蓖麻油基和含P/N的UV固化阻燃涂层。通过对木材表面阻燃涂层的物理性能、阻燃性能及热降解性能进行表征分析,从而揭示UV固化木材阻燃涂层的阻燃机理。主要研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猪肉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大型的现代化生猪养殖产业快速发展。在大型生猪养殖场,一旦发生猪只死亡,为避免疾病传染给其它健康猪只,需要尽快将病死猪只从猪舍中清理出去,人工处理起来耗时费力,尤其是清理大型的成年病死猪只,由于缺少专业搬运设备清理起来更加困难。为此,在实验室研制的病死猪搬运车的基础上,对病死猪搬运车采用的大功率永磁直流有刷电机和大功率直流电动绞盘开展驱动控制研究,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稳定高产的水稻对保证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氮肥则是提高作物产量的最有效的肥料之一。传统的施肥方法主要根据经验施肥,造成了施肥的养分比例不协调,投入高,产量低,农作物的品质随之下降,且大量的氮肥得不到有效的吸收利用,会以某种形式流失掉,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养分的精准管理是确保水稻健康优质高产,保障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针对目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天然存在于水生环境中的革兰氏阴性嗜盐致病微生物,并且是与食用未加工或未煮熟的海鲜相关的急性细菌性胃肠炎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细菌受不利的环境胁迫可能进入“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而现有的检测技术对该状态细菌的检出存在的漏检、误检的缺陷。因此建立快速、简单、高效和精准的检测方法对于该菌VBNC状态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系统
学位
佛手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具有祛痰、止咳、平喘的功效,还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降血压、抗肿瘤、抗抑郁等多种药理作用。佛手精油是佛手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之一,但是目前佛手精油提取技术仍然存在提取率低、物质提取不充分、设备成本高等问题,有待对其提取技术加以优化;此外,佛手精油易挥发、易氧化、水溶性差等缺陷限制其应用。基于此,本课题以低温连续相变萃取技术萃取佛手精油,并对其萃取工艺进行优化;对提取的佛手精油
龙眼核是龙眼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含有大量的多酚等活性物质。本研究以龙眼核为原料,用70%乙醇进行粗提后,探究4种大孔树脂、解吸液乙醇的浓度和p H对龙眼核多酚的静态吸附和解吸效果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对大孔树脂纯化后的龙眼核多酚主要成分进行结构鉴定。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龙眼核多酚对玉米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并从龙眼核多酚与玉米淀粉、龙眼核多酚与α-淀粉酶的相互作用入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