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之际,面对北方“夷狄”——满族的入侵,以儒家士人为主体的汉族人民以各种方式进行了长久而激烈的反抗斗争。对于这些在儒家文化氛围中世代衍息的知识分子而言,明清易代不仅仅是简单的王朝更迭,政权交替问题,而是夷狄乱华、以夷制夏之千年大变局,无异于“天崩地解”、“中原陆沉”。因此,他们中间除极少部分入主动投入到满清政府之下外,大多数则为保卫明王朝进行了殊死的抵抗,直至被杀、自杀。而后又有不少士人采取了消极对抗、与清政府不合作的态度。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概括叙述了清军南下与士人群体的抵抗。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已然违背了长期根植于士人心中“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坚定信仰,再加之一系列野蛮民族政策的实施,更是激起了他们的强烈反抗。文章以《明史》为依托,对明末清初士人群体抗清死事人数做了初步统计,并以卢象升、黄道周、左懋第、黄淳耀、张煌言、瞿式耜、张同敞等典型人物为例进行说明,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士人群体抗清的规模之大和人数之多,即士人抗清不是个别人或一小部分人的行为,而是整个群体的行动。
第二部分主要考察了士人群体抗清斗争的重要思想根源——“华夷之辨”。明末清初士人群体对清朝政权做出如此强烈的抵抗,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更迭都无法比拟的,究其原因,固然与清军的烧杀掳掠、剃发易服、圈地屠城等一系列野蛮政策有关,但千百年来根植于儒家民族思想中的“华夷之辨”观念是造成士人剧烈反抗的重要思想根源。文章重点阐述了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三大思想家有关“华夷之辨”的论述,并对吕留良、傅山、归庄等人的“华夷之辨”思想以及其对清政权的消极对抗、不合作态度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