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对两种类型图形视标认知的差异性研究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110701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学龄前儿童对Lea Symbols图形视力表和儿童图形视力表中两种类型图形视标识别率的不同,对比匹配视标和口头命名视标两种方法,分析学龄前儿童对实心和空心两种类型图形视标识别的差异,探索学龄前儿童图形视标认知及其规律。  方法:通过自愿申请和监护人知情同意,招募104名于我院门诊常规体检的24~54月龄学龄前儿童,入选标准是全身一般情况良好,智力发育正常,除屈光不正外无其他眼部异常和眼病病史,此前未参与过此类实验。此外,排除存在认知或感知障碍以及无法配合检查者。选取儿童图形视力表和Lea Symbols图形视力表的8个视标分别绘制成相同规格大小的整张式(17*17cm)和卡片式(8.5*8.5cm)测试工具。每名受试儿童在无任何识别诱导和家长帮助的情况下独立完成对两种类型图形视标的认知识别,按随机顺序采用口头命名视标或者匹配视标的方法,每一位受试儿童只采用一种识别方式,每次均识别8个图形视标,在检查过程中若出现儿童不配合情况,可暂停鼓励后继续进行检查,如无法继续配合的,放弃检查记录为不配合。每次检查完成后记录下每一位受试儿童的编号、姓名、性别、年龄(月龄)、识别方式和识别正确数,记录原则为:不能匹配或者口头命名出来的记录为错误(×),识别答案与正确答案不符的记录为错误(×),并标注出具体的答案。  结果:⑴门诊共收集到104名学龄前儿童的数据,平均年龄为39.24±6.132月(范围24-54月龄),其中24-35月龄段儿童共26名,占比25%;36-47月龄段儿童共67名,占比64%;48-54月龄段儿童共11名,占比11%。共40名受试儿童使用匹配法,64名受试儿童使用命名法。⑵识别实心视标时,匹配法和命名法做Mann-Whiteny U检无显著性差异(Z=-0.866,P=0.387),在各个年龄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实心视标的识别与识别方式无显著相关性(P>0.05);识别空心视标时,匹配法和命名法做Mann-Whiteny U检有显著性差异(Z=-5.705,P=0.000<0.001),但在48-54月龄段是无显著性差异的(P>0.05),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空心视标的识别与识别方式有显著相关性(P=0.000<0.001);⑶识别方法为匹配视标时,实心视标的平均正确识别数为3.98±0.185,空心视标的平均正确识别数为3.98±0.185,两者做Wilcoxon符号秩检验无显著性差异(Z=0,P=1),在各个年龄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识别方法为口头命名视标时,实心视标的平均正确识别数为3.94±0.244;空心视标的平均正确识别数为3.09±0.971,两者做Wilcoxon符号秩检验有显著性差异(Z=-5.378,P=0.000<0.001),但在48-54月龄段是无显著性差异的(P>0.05);⑷定义识别率为正确识别视标数的均值/总视标数。实心视标的识别率为98.75%(3.95/4),其中24-35月龄儿童的识别率为98%(3.92/4),36-47月龄儿童的识别率为99%(3.96/4),48-54月龄儿童的识别率为100%(4/4);空心视标的识别率为85.75%(3.43/4),其中24-35月龄儿童的识别率为83.75%(3.35/4),36-47月龄儿童的识别率为84.25%(3.37/4),48-54月龄儿童的识别率为100%(4/4)。5.统计学分析两种类型图形视标的识别与月龄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两种类型图形视标的识别预测值均随着月龄的增长而增高,以0.5为预测阈值,实心图形视标的识别预测值始终在0.5之上,空心图形视标的识别预测值在33月龄左右达到0.5。此外,两种类型图形视标的识别与性别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在本实验研究群体中,实心图形视标的识别率高于空心图形视标的识别率,尤其是针对小于33月的学龄前儿童,建议使用实心图形视标进行视力的检查,且两种识别方式均可;匹配视标和口头命名视标法在空心图形视标的识别上存在差异,尤其是针对小于4岁的学龄前儿童,建议优先使用匹配视标法进行视力的检查。
其他文献
笔者透视课堂,通过课堂观察与实践,认为“小学语文生本课堂”应该有“三关注”——关注课堂师生、生生动态生成的交互性、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关注课堂各种资源价值
随着新课改政策的不断落实和深入,对于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能够确保该课程的实施效果,满足小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就要在其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