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轨道交通应急客流协同疏运组织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89546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群发展建设的逐步深入,轨道交通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运营模式由单一方式相对独立的运营管理向多方式综合运营管理方向转变,逐步形成了服务于城市群的区域轨道交通系统。轨道交通系统运营涉及部门多、人员设备及组织过程复杂,同时受限于空间布局和较高的客流密度。此外,轨道交通系统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受到突发应急事件影响,产生应急客流,往往会造成轨道交通网络局部拥塞、运输效率低下甚至丧失运能等应急状况,客流的快速疏运成为区域轨道交通运营必须应对的重要问题。提高各轨道交通方式间的协调性是应对突发状况,实现应急事件下客流快速疏运的有效手段。研究在区域轨道交通体系下应急客流的多方式协同疏运组织方法,是应急运输组织理论发展的需要,对提高区域轨道交通系统应急处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深入分析了既有的轨道交通应急运输组织理论及方法的基础上,系统地探究提出了区域多式轨道交通应急协同运输组织方法体系,着眼于应急事件下的客流疏运,构建了以应急协同联动响应、协同疏运列车开行计划、客流协同疏运工作组织策略为主要架构的应急客流协同疏运模型及方法,具体内容包括如下:(1)由突发事件类型入手进一步划分了轨道交通应急事件类型,结合轨道交通运能供给面与需求面关系对应急状态进行了分类表征;根据区域轨道交通系统层次划分及其特征,对应急客流场景类型进行了界定;剖析了应急事件过程中应急客流在轨道交通系统中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出行特征;参照既有的轨道交通应急响应、处置机制和流程,结合区域轨道交通系统特点,首次提出了区域多式轨道交通应急协同联动机制,形成了突发应急事件下的多式轨道交通应急协同运输组织方法策略体系。(2)基于区域多式轨道交通应急协同运输组织方法策略体系,针对区域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干线铁路子系统运营现状,构建区域轨道交通应急客流协同疏运模型。根据线路“相交”站点数量划分了线路位置关系并分析了协同运输模式;定量刻画分析了应急区域客流特征及轨道交通运营特征,提出了基于供给面与需求面关系的疏运需求判定过程;以时段-区间列车运能供求关系协调度最高及疏运列车开行成本最低为目标,线路通过能力、疏运需求、列车运行交路区间占用限制、应急状态下的满载率安全阈值等为约束条件,构建两种轨道交通方式开行方案协同优化的协同疏运模型,进一步地为多目标模型引入权重因子ωi构造适应度函数,运用遗传算法实现模型求解。(3)构建了区域轨道交通应急客流疏运工作的时序图,阐述了应急客流协同疏运工作组织机理,进而对疏运工作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别从乘客在出行规划及出行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提出了客票区分组织和车站客流引导策略。从运营组织协调度和设施设备协调度两方面提出了车站技术和设备条件的分析评价体系,从工作人员组织、客流组织流程及设备运用创新三方面对车站枢纽的协同疏运条件提出优化及改进建议。(4)选取成渝客运专线与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为分析对象,以疫情防控形势下轨道交通采取防疫措施的应急事件及状态为背景,应用上述模型和方法,分析了两种轨道交通方式的协同运输模式及其运营特征,求解了疫情防控措施下成渝客专开行短交路列车参与轨道交通1号线沿线客流疏运的开行方案。算例表明,城际列车参与的客流协同疏运方案较单一的城市轨道交通疏运方案,在算例背景下实现了疏运成本减少3.58%,疏运方案运能提升9.5%,且城际列车参与的协同疏运方案更能适应疫情防控措施下的满载率要求,更好地适应客流时空分布特征,疏运过程高效发挥疏运列车运能。基于算例求解结果,针对站点实际运营情况进一步提出了疏运工作措施及建议。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仍在不断加快,小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和道路有限通行能力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城市公共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容量大、出行经济、安全系数高等优点,成为了各大城市优先发展的交通出行方式。常规公交是公共交通系统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目前公交运营企业在常规公交车辆的调度中对发车计划表编制常常忽略车内的拥挤状况,这样容易出现车内的过度拥挤,降低车内的舒适度,因此本文在考虑车内拥
城市轨道交通因其准时、经济和环保等优势,是广大市民重要的日常交通方式。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其安全性也更加受到重视。列车安全技术分为主动安全技术和被动安全技术两种。其中主动安全技术是对事故发生的一种预防性技术手段,通过开发先进的控制系统、信号系统和检测系统等,来减小事故发生的机率。然而列车的实际运行环境远比试验条件中更为复杂,即便有着先进的列车主动安全技术,也无法完全避免事故的发生,仍然需要
目的 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9—2016-12采用PKP联合唑来膦酸治疗的5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比较术前、术后3 d、1年、3年的疼痛VAS评分与ODI指数,比较术前、术后1年、3年的BMD值。结果 56例均顺利手术并获得至少3年的随访。静脉输注唑来膦
目的:探究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使用不同剂量骨水泥对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20年2月在济源市中医院收治的6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中使用骨水泥剂量的不同随机分为A组(常规剂量:2.5~5 mL)、B组(低剂量:1~2.5 mL)和C组(高剂量:5~7.5mL),每组均为22例。观察三组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凸Co
对于隧道工程来说,施工期间毛洞持续变形、衬砌受力逐渐增大、隧道长期稳定是工程中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了材料的应力或应变随时间发生变化的情况。传统的弹塑性力学理论无法描述材料的时变特性,因此应该从流变力学的角度对隧道进行研究。工程中隧道开挖后施加支护力需要一定的时间,目前理论研究中对支护力的简化与实际有较大出入。因此在建立隧道力学模型时,有必要考虑到支护力的滞后性。岩土材料在剪应力的作用下会产
学位
学位
复制缺陷型病毒不能在宿主体内复制,用其制备的疫苗不仅能够诱导宿主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本研究旨在构建一种利用琥珀正交系统制备复制缺陷型病毒的新平台。首先构建携带琥珀终止密码子(TAG)和EGFP报告基因的质粒(pTAG-EGFP),然后以质粒pAcBac1.tR4-MbPyl为模板,利用PCR方法扩增正交氨酰tRNA合成酶/tRNA片段(aaRS/tRNA)并克隆至不同载体中
铝合金作为当前国际上使用最广泛、最重要的工程合金之一,因其具有高比强度、低密度等优良特性而广泛应用于汽车、动车车体及飞机机身结构设计领域。然而,目前关于铝合金材料在不同应变率和温度以及二者耦合条件作用下的塑性流动响应、本构关系以及微结构演变这三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完善和系统地研究。因此,不论是从材料塑性变形机理的揭示还是从工程结构的设计角度出发,都十分有必要在较宽的应变率和温度范围内对铝合金的力学性能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