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群发展建设的逐步深入,轨道交通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运营模式由单一方式相对独立的运营管理向多方式综合运营管理方向转变,逐步形成了服务于城市群的区域轨道交通系统。轨道交通系统运营涉及部门多、人员设备及组织过程复杂,同时受限于空间布局和较高的客流密度。此外,轨道交通系统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受到突发应急事件影响,产生应急客流,往往会造成轨道交通网络局部拥塞、运输效率低下甚至丧失运能等应急状况,客流的快速疏运成为区域轨道交通运营必须应对的重要问题。提高各轨道交通方式间的协调性是应对突发状况,实现应急事件下客流快速疏运的有效手段。研究在区域轨道交通体系下应急客流的多方式协同疏运组织方法,是应急运输组织理论发展的需要,对提高区域轨道交通系统应急处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深入分析了既有的轨道交通应急运输组织理论及方法的基础上,系统地探究提出了区域多式轨道交通应急协同运输组织方法体系,着眼于应急事件下的客流疏运,构建了以应急协同联动响应、协同疏运列车开行计划、客流协同疏运工作组织策略为主要架构的应急客流协同疏运模型及方法,具体内容包括如下:(1)由突发事件类型入手进一步划分了轨道交通应急事件类型,结合轨道交通运能供给面与需求面关系对应急状态进行了分类表征;根据区域轨道交通系统层次划分及其特征,对应急客流场景类型进行了界定;剖析了应急事件过程中应急客流在轨道交通系统中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出行特征;参照既有的轨道交通应急响应、处置机制和流程,结合区域轨道交通系统特点,首次提出了区域多式轨道交通应急协同联动机制,形成了突发应急事件下的多式轨道交通应急协同运输组织方法策略体系。(2)基于区域多式轨道交通应急协同运输组织方法策略体系,针对区域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干线铁路子系统运营现状,构建区域轨道交通应急客流协同疏运模型。根据线路“相交”站点数量划分了线路位置关系并分析了协同运输模式;定量刻画分析了应急区域客流特征及轨道交通运营特征,提出了基于供给面与需求面关系的疏运需求判定过程;以时段-区间列车运能供求关系协调度最高及疏运列车开行成本最低为目标,线路通过能力、疏运需求、列车运行交路区间占用限制、应急状态下的满载率安全阈值等为约束条件,构建两种轨道交通方式开行方案协同优化的协同疏运模型,进一步地为多目标模型引入权重因子ωi构造适应度函数,运用遗传算法实现模型求解。(3)构建了区域轨道交通应急客流疏运工作的时序图,阐述了应急客流协同疏运工作组织机理,进而对疏运工作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别从乘客在出行规划及出行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提出了客票区分组织和车站客流引导策略。从运营组织协调度和设施设备协调度两方面提出了车站技术和设备条件的分析评价体系,从工作人员组织、客流组织流程及设备运用创新三方面对车站枢纽的协同疏运条件提出优化及改进建议。(4)选取成渝客运专线与重庆轨道交通1号线为分析对象,以疫情防控形势下轨道交通采取防疫措施的应急事件及状态为背景,应用上述模型和方法,分析了两种轨道交通方式的协同运输模式及其运营特征,求解了疫情防控措施下成渝客专开行短交路列车参与轨道交通1号线沿线客流疏运的开行方案。算例表明,城际列车参与的客流协同疏运方案较单一的城市轨道交通疏运方案,在算例背景下实现了疏运成本减少3.58%,疏运方案运能提升9.5%,且城际列车参与的协同疏运方案更能适应疫情防控措施下的满载率要求,更好地适应客流时空分布特征,疏运过程高效发挥疏运列车运能。基于算例求解结果,针对站点实际运营情况进一步提出了疏运工作措施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