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引进英文版家长低血糖恐惧调查表(Hypoglycemia Fear Survey-Parents,HFS-P),经过汉化、跨文化调试、信度、效度检验,分析中文版量表在国内1型糖尿病儿童家长中的适用性与实用性,为国内低血糖恐惧感研究提供有效的评价工具。方法:1.研究者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与源调查表作者取得联系,获取授权。采用Brislin双人翻译—回译的方式进行汉化,并进行跨文化调试,形成中文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引进英文版家长低血糖恐惧调查表(Hypoglycemia Fear Survey-Parents,HFS-P),经过汉化、跨文化调试、信度、效度检验,分析中文版量表在国内1型糖尿病儿童家长中的适用性与实用性,为国内低血糖恐惧感研究提供有效的评价工具。方法:1.研究者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与源调查表作者取得联系,获取授权。采用Brislin双人翻译—回译的方式进行汉化,并进行跨文化调试,形成中文版家长低血糖恐惧调查表(检验版)。2.选择2020年7月-2021年1月期间在某三甲医院就诊的210个糖尿病儿童家庭的255例1型糖尿病儿童家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内部一致性、重测信度、折半信度、效标效度等指标评价中文版家长低血糖恐惧调查表的信度、效度。结果:1.按照严格的量表引进方式,并对HFS-P进行跨文化调试。中文版量表由源量表的25个条目删减为21个条目,含4个维度,分别是“维持高血糖用于(保持血糖高以防止低血糖的行为:3个条目)”、“避免(避免发生低血糖的行为:3个条目)”、“无助(对无助感的担忧:6个条目)”、“社会影响(低血糖相关的负面社会影响:9个条目)”。2.行为量表中各条目与所属分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282-0.699之间,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197-0.512之间,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行为量表中的条目1与分量表和总量表的相关系数都<0.3;行为量表中的条目6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0.3。担忧量表中15个条目与所属分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490-0.832之间,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474-0.781之间,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担忧量表中各条目与分量表和总量表的相关系数都>0.3。行为量表的条目6在总量表的高低分组之间差异性显著,但95%置信区间包含0;行为量表其余条目和担忧量表的全部条目在分量表的高低分组和总量表的高低分组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且95%置信区间不包含0。3.中文版HFS-P量表的Cronbach’ s α系数为0.915,行为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05,担忧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系数0.933。在首次调查的15天后,随机抽取30名糖尿病儿童家长进行重新测量,家长低血糖恐惧调查表、行为量表和担忧量表的重测信度ICC分别为0.644、0.648和0.711;行为量表的折半信度系数为0.646,担忧量表的折半信度系数为0.840,中文版HFS-P总量表的折半信度系数为0.724。4.量表各条目的I-CVI评分在0.71-1.00之间,量表的平均S-CVI=0.90。中文版 HFS-P 的 KMO 值为 0.897,Bartlett 球形检验中,量表的χ2=3252.516,自由度为210,P<0.001,其中分别在中文版HFS-P行为量表和担忧量表中各提取到2个公因子,总方差解释率为64.625%。行为量表的2个公因子命名为“保持高血糖”和“回避”,特征值分别为1.671和2.515,解释率分别为8.0%和12.0%;担忧量表的2个公因子命名为“无助”和“社会影响”,特征值分别为3.489和5.896,解释率分别为16.6%和28.1%。各因子间相关系数在0.264-0.664之间,各因子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500-0.906之间。5.担忧量表得分为(32.00±13.88)分,SAS得分为(37.74±10.06)分,担忧量表与SAS总分的同时效度系数为0.401(P<0.05),有显著的相关性,且呈正相关。担忧量表的AUC为0.660(P=0.004),得分在30分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332,对应的敏感性为0.724、特异性为0.580。结论:1.中文版HFS-P量表可以被不同文化层次、年龄、职业的人所理解和填写,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实用性强。2.中文版HFS-P量表在项目分析中有良好的区分度,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可以作为国内6岁以上儿童家长低血糖恐惧的评估工具。行为量表维度结构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担忧量表可以单独进行使用推广,预测能力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其他文献
现在人们多数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高,持续的应激反应导致生活不规律,出现睡眠不足或质量下降等症状,此时机体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来维持内环境稳态。长期过度的应激反应更会使体内昼夜节律生物钟紊乱、进而导致神经功能调节失调、激素水平失衡和机体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紊乱。随着应激程度的加深和应激时间的延长导致机体自我调节修复的失代偿,将进一步诱发机体多系统多器官的病变和紊乱,如焦虑、失
肉类和鱼类因其富含蛋白质、脂肪酸、维生素等,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但是,这些食物中的蛋白质在加工和储存过程中会发生分解,微生物通过释放氨基酸脱羧酶而产生生物胺(Biogenic amines,BAs),其新鲜和腐败程度常以BAs的含量作为质量控制的评判标准。然而鱼肉中一些BAs含量较低,且样品基质较复杂,通常需要通过合适的前处理技术以富集分离和纯化,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仍是固相萃取技术。但是常规的固相
电化学传感器由于其操作简单、成本低、快速检测、原位检测、灵敏性高、灵活性好等特点,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兴趣,成为了一种有吸引力的分析手段。其中阵列纳微电化学传感器在微型化和精细化方面做出了更多的努力,这使得它在生物分析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应用潜力。不仅可以对分析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还可以进行动态在线监测,为指导植物生长、生理机制探究、医药应用等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本论文通过碳纳米管、电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
聚酰胺胺(Poly(amino amine)s,PAAs)作为一类非病毒基因载体在近年来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该类基因载体是由具有酰胺单体和胺单体的两类化合物通过迈克尔加成反应一步合成的一种拟肽聚合物。其中,具有二硫键的酰胺单体与胺单体反应合成的PAAs是一种更具优势的PAAs,这类PAAs又被称为聚二硫胺(Poly(disulfide amine),SS-PAAs)。一种以N,N’-胱胺双丙
目的:通过纳米制剂技术,改善丹参酮进入体内后发生的快速分布和广泛消除,从而提升丹参酮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最终有效地克服种种机体屏障将丹参酮整体共递送到肿瘤细胞内发挥多组分协同抗肿瘤作用。方法:(1)通过文献调研法和指纹图谱检测并确定丹参酮提取物的指标性成分并进行含量测定;(2)采用薄膜蒸发-高压乳匀技术制备载丹参酮的共递药纳米粒并进行工艺优化,对得到的丹参酮纳米粒进行粒径、电位、多分散性评价,并通过
脂肪酶是一种可以水解甘油三酯(TAG)生成甘油二酯(DAG),甘油单酯(MAG)等产物的酶类。脂肪酶作为一种催化剂,除了可以催化水解反应外,还可以催化酯化、酸解、醇解及转酯化等反应,具有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强、副产物少等优点。游离脂肪酶稳定性相对较差,通过介孔固体材料SBA-15固定游离脂肪酶,可以有效提高脂肪酶的稳定性和重复利用性。SBA-15为亲水材料,通过后嫁接法将含有卤族元素的疏水基团引入
糖尿病目前已经成为对国民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并给国内医疗体系带来巨大经济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诸多研究表明运动、饮食等生活行为习惯,这类可控的因素是影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升级,民众的健康素质也需要进一步得到提升,转变民众的健康意识从而改善可控因素,最终达到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的目的。健康素质的提升除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健康教育服务外
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BG)是一种形貌与粒径可控且具有良好的骨诱导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的医用类硅酸盐纳米材料,在骨组织和软组织修复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随着制备工艺的不断优化,微乳液法逐渐成为制备纳米颗粒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与传统的熔融法和溶胶-凝胶法相比,微乳液法制备的纳米颗粒具有形貌可控、单分散性好、孔径可调和高比表面积等结构优势。因此,本文采用两种微乳液
纳米医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近年来在肿瘤治疗中发展迅速。常规药物纳米化,能够有效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剂量和减少药物毒副作用。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具有肿瘤微环境响应性,能够定点释放药物,改变药物体内分布,从而有效提高抗肿瘤作用,已经成为纳米医学的研究热点。本论文将天然无机纳米材料-埃洛石纳米管(HNTs)分别用叶酸靶向分子(FA)和透明质酸靶向分子(HA)进行功能化,初步研究其抗肿瘤活性。具体内容如下
目的:嵌合抗原受体(CARs)修饰可显著增强免疫效应细胞的抗肿瘤活性,本课题利用前期工作中获得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高度特异性亲和恶性肿瘤组织中高表达的插入结构域受体(KDR)的特点,以VEGF165为靶分子,铰链区与跨膜区CD8α,共刺激分子CD28、胞内信号段CD3ζ融合构建二代CAR,病毒转导Jurkat细胞挑选永久表达KDR-CAR的Jurkat细胞株。通过肺癌细胞模型评价K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