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掌握和运用规律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在本文中,我们通过[Et4N][Tp*WS3](1)、[Cu(CH3CN)4]BF4、NaN3与烷基或芳基腈类化合物的溶剂热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含四唑配体和不含四唑配体的Tp*-W-Cu-S簇合物及含簇配位聚合物,并系统地探讨了反应及其产物结构的变化规律。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将[Et4N][Tp*WS3](1)、[Cu(CH3CN)4]BF4、NaN3和NH4BF4置于烷基腈类溶剂CH3(CH2)nCN(n=0,1,2,3和4)中进行“一锅煮”反应,分离得到了一系列具有相似结构的二维配位聚合物,分别为:{[(Tp*WS3Cu3)2(Mtta)3](μ3-N3)}n(2; Mtta=5-甲基四唑),{[(Tp*WS3Cu3)2(Etta)3](μ3-N3)}n(3a),{[(Tp*WS3Cu3)2(Etta)3]BF4}n(3b;Etta=5-乙基四唑),{[(Tp*WS3Cu3)2(Ptta)3]BF4}n(4;Ptta=5-丙基四唑),{[(Tp*WS3Cu3)2(Btta)3]BF4}n(5;Btta=5-丁基四唑)和{[(Tp*WS3Cu3)2(Petta)3]BF4}n(6;Petta=5-戊基四唑)。在化合物2?6的结构中,每个烷基四唑类配体都是由腈类化合物和NaN3通过“点击”反应原位形成。上述的部分反应还同时伴随着四面体产物[Tp*W(μ3-S)3(μ3-S)Cu3]4(7)的生成,其可通过溶剂萃取的方式进行分离。化合物7的产率随着烷基链的增长而增大,当以CH3(CH2)5CN为溶剂时,产物几乎全部为7。此外,我们还系统地比较了化合物2?6结构的异同,并总结了其变化规律。⑵将1与[Cu(CH3CN)4]BF4、含氰基吡啶的配体(Cypy, Pybn和Pyvbn)进行“一锅煮”反应,分离得到了三个含氰基吡啶的 W-Cu-S簇合物,分别为:{[Tp*WS3Cu3(Cypy)3](BF4)2}?CH2Cl2?0.5MeCN(8?CH2Cl2?0.5MeCN; Cypy=4-氰基吡啶)、{[Tp*WS3Cu3(Pybn)3]2(BF4)4}?3MeCN(9?3MeCN; Pybn=4-(4-吡啶基)苯腈)和{[Tp*WS3Cu3(Pyvbn)3]2(BF4)4}?2MeCN(10?2MeCN;Pyvbn=4-(2-(4-吡啶基)乙烯基)苯腈)。进而我们以化合物8?10为前驱体与NaN3进行溶剂热反应以期获得吡啶四唑类配体所构筑的W-Cu-S簇合物,但是并未成功。因此我们又将1、[Cu(CH3CN)4]BF4、NaN3和氰基吡啶类配体置于不同的溶剂中进行了“一锅煮”反应。当配体为Cypy且溶剂为DMF时,得到了一个三维的配位聚合物[Cu(Pytta)]n(11;Pytta=4-吡啶基四唑)。此外,我们还尝试了苯腈类化合物(PhCN和PhCH2CN)的反应。当在Cu(I)盐为CuCN,溶剂为PhCH2CN的条件下,我们意外得到了一个 CN桥连的二维配位聚合物[Et4N]{(Tp*WS3Cu3)[Cu2(CN)4.5]}2·2PhCH2CN(12·2PhCH2CN)。⑶结合烷基和芳基腈类化合物的反应,可知取代基的空间位阻对于指导产物的合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我们还进一步探索了化合物5?10和12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实验结果表明,与前驱体1相比,这些化合物的二阶超极化率γ值都有所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