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翻译论视域下《黄帝内经》译者主体性研究——以李照国本和倪毛信本为例

来源 :广西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scha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帝内经》的英译沟通了中国医学与西方读者的交流,对中医向世界的传播产生了重大推进作用。目前不少学者开始借助阐释翻译理论对《黄帝内经》译者主体性进行研究,这些研究通关注于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对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却比较少见。  本文选择李照国和倪毛信及其《内经》英译本作为研究内容,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借助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逐一分析译者在“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翻译阶段中的主体体现并揭示两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影响因素。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影响因素在两位译者选取翻译对象、解读原著、译文输出和译文补偿中一一得以揭示。  研究结果表明:阐释翻译论充分彰显了两位译者在英译《黄帝内经》时的主体地位;影响两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主要因素在翻译的四个阶段均不相同。  最后,笔者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阐释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首先,在翻译的“信任”阶段,译者结合自身的中医理论知识,选取知名度较高、影响较大、理论水平较高、指导意义较强的中医典籍作为翻译对象。接着,在“侵入”阶段,译者根据原作内容,必要时摆脱原文语法和形式的干扰,通过自身对相关中医理论的认识对原作进行解读,以尽可能探究原作的真正意义。然后,在“吸收”阶段,译者须牢记自己的翻译目的,选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将自身对原作的理解植入目标语。最后,在“补偿”阶段,译者审核译文是否有翻译偏差和过失,并须兼顾原作与目标语读者,对译文进行修改与完善,形成最终译文。第二,译者主体性对翻译评论的启示。每个译本的形成有自己特定的时代背景,每个译者生活于自己特定的文化背景,拥有自己的教育经历和职业生涯。这些背景的不同,会影响到译者对文本的选择、原文的解读、翻译目的的确定、翻译策略的选用及具体翻译手段的运用,从而产生出打上译者主体性烙印的特定译本。阐释翻译论提示我们,对译文应实施个体化的评判,避免使用主观的单一的评价标准,不然对译者有失公允。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研究化痰复遂饮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风痰阻络型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结果,进行相应的对照组观察。总结临床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临床中将60例符合条件的脑梗死病人分
目的:本实验通过对加味七方胃痛颗粒干预人胃癌细胞SGC-7901裸鼠原位移植癌中Fas、FasL、FADD、Caspase-8基因的表达,以研究观察加味七方胃痛颗粒干预人胃癌裸鼠原位移植癌细
目的:观察清热祛湿方联合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治疗湿热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门诊及
目的:观察补肾疏肝方联合激素替代疗法治疗肾虚肝郁型卵巢早衰的临床功效,并初步探讨其机理。  方法:选择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肾虚肝郁型患者66例,采用
目的:通过分析89例PNS的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及临床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判断影响PNS预后因素,为临床上中西医治疗PNS提高缓解率,减少复发。  方法:选取2010年03月至2013年0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