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软弱夹层隧道地震动力响应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r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快速发展,隧道建设的需求更加显著,尤其是在我国地形地貌特征复杂的中西部地区,还将相继修建大量隧道工程,而这些地区地质构造运动活动又非常强烈,地震活动也较为频繁。许多隧道工程会兴建在活断层附近和高烈度地震区,就会遇到隧道结构的抗震问题。隧道建设时,由于受到线路走向的限制,在一些特殊地质条件下,岩性差异大,岩体较为软弱、破碎等,隧道将不可避免地遇到软弱夹层带,并且与隧道纵向相交,这会给隧道施工带来很大的困难,对于隧道结构的受力与变形也是非常不利的。在高烈度地震区,当隧道遇到地震作用时,软弱夹层的这种不利的效应将对隧道结构的受力与变形带来更大的影响,此时隧道减震技术问题和保证结构的安全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因此,研究穿软岩夹层隧道地震动力响应及减震措施深具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有限差分法系统地研究了穿软弱夹层隧道的地震动力响应规律,主要的研究工作有如下几个方面:  1.介绍了隧道结构抗震研究的发展概况,简述了有关地震动的理论知识并结合收集的汶川地震隧道的震害现象资料,分析了隧道震害类型以及结构地震反应特点,研究了目前国内外隧道及地下结构的抗震研究分析方法和计算理论,并针对本文动力分析计算所采用的有限差分方法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探讨。  2.建立穿越软弱夹层段隧道模型,输入经过滤波和基线校正的三方向地震波,进行三维地震动力响应数值模拟。研究了地震作用下软弱夹层处衬砌结构的加速度、速度、位移及应力的响应规律,并与距软弱夹层不同距离的非软弱围岩处隧道结构的动力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软弱夹层处的加速度、速度反应明显比非软弱夹层处的反应强烈,而且越是靠近软弱夹层,隧道位移响应越大,软弱夹层处最大,软弱夹层的存在加剧了隧道结构的地震动力响应。  3.建立了不同软弱夹层倾角和不同软岩带宽度隧道结构的地震动力模型,研究了软弱夹层倾角和软岩带宽度的变化对隧道结构地震动力响应规律的影响,并分别总结了不同软弱夹层倾角、软岩带宽度隧道结构的加速度响应、位移变形以及应力变化规律。得到结论:总体上随着软弱夹层倾角的减小,软弱夹层的动力响应区间增大,其扰动范围也越广,隧道结构的加速度、位移和应力的响应也越剧烈,地震作用时对隧道结构造成的危害也越大;软弱夹层的宽度越大,隧道的地震动力响应就越大,对于隧道结构的抗震也就越不利,设计时要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保证结构的安全性。  4.研究了加固围岩、改变隧道结构本身性能、设置减震装置等几种隧道结构的减震措施和方法,并结合数值模拟的计算分析结果,重点探讨了设置减震层的措施对穿软弱夹层隧道的减震效果。结果表明,在围岩和衬砌之间设置减震层,隧道衬砌结构的位移和主应力都有较明显的降低,对提高穿软弱夹层隧道的抗震性能是十分有效的。
其他文献
  通过理想气态方程的推导,建立了氧含量随着海拔变化的一般方程。分析了采用体积分数、质量浓度标准衡量高海拔缺氧状况的氧含量的利弊,得到了氧气的质量含量随着海拔的理论
蔬菜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一种极为严重的世界性病害。利用分子和基因工程的手段,发掘植物抗灰霉病的相关基因,继而研究其抗病机制,以此培育蔬菜抗病品
塑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具有质量轻,强度高等众多优点,而掺入其中的塑钢纤维也可以明显的改善轻骨料混凝土自身的脆性,以上特点十分符合现代所提倡的装配式结
输电塔结构是生命线工程中重要的电力基础设施,在复杂的服役环境下易遭受各种损伤甚至发生倒塌等灾难性事故,亟待发展快速的损伤识别算法以确保输电塔结构的安全运营。论文基于
以实际海洋潮差环境为背景,设计了人工气候环境下混凝土氯离子腐蚀试验.分析了水灰比0.40和0.60混凝土试件侵蚀5个时间段后的自由氯离子浓度分布以及氯离子扩散系数;研究了人
在我国建筑业迅猛发展初期,由于建筑业发展不够成熟造成许多既有建筑不能满足现有规范的设计要求因此急需对旧有建筑进行加固改造。目前加固为最有效的旧有建筑改造方法。综
为研究地铁车站隧道和施工通道交叉口处衬砌变形和受力特点,以重庆市轨道交通6号线上新街车站为背景,基于Midas-GTS建立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对交叉口处衬砌变形,围岩应力分布
文物综合体现了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精神等方面,可以说是一个历史背景的缩影,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精神本质.因此,在考古发掘现场,要高度重视文物
期刊
  土工格栅加筋柔性支护技术已成功处治广西南宁至友谊关、百色至隆林以及北京西六环高速公路膨胀土路堑边坡的坍滑问题,回顾总结该技术在治理这些南、北方膨胀岩(土)堑坡的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