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幼鱼苏氨酸需要量的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agyu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采用六组等氮(蛋白质含量为35%)的苏氨酸梯度饲料(苏氨酸占饲料分别为0.72%、1.02%、1.32%、1.62%、1.92%和2.22%)对初重为8.35±0.06g的草鱼幼鱼进行了60天的摄食生长实验。研究不同的苏氨酸水平对草鱼生长、营养利用、体组成、组织生化等指标的影响。以生长指标为主,蛋白质沉积率和生化指标为辅助,综合确定草鱼幼鱼对饲料的苏氨酸的需求量。各组试验饲料以玉米蛋白粉、酪蛋白和明胶作为蛋白源,除苏氨酸外,外源补充结晶氨基酸模拟蛋白为35%草鱼全鱼体蛋白氨基酸模式。每种试验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草鱼,饲养于1m×1m×1m的小体积网箱中。日投喂率为3-4%,分三次投喂。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苏氨酸水平增加,草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肌肉RNA/DNA和血氨水平显著升高(P<0.05),均在1.62%组达到最大值;饲料系数和肝脏谷氨酸脱氢酶活力显著降低(P<0.05),均在1.62%组达到最小值;随着饲料苏氨酸水平进一步提高,上述指标不再发生显著变化(P>0.05)。随饲料中苏氨酸水平的增加,草鱼血清总蛋白浓度显著升高,1.32%、1.62%和1.92%三组显著高于0.72%和1.02%组(P<0.05),2.22%组达最大值,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浓度在饲料苏氨酸水平为1.32%~2.22%的四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0.72%和1.02%组(P<0.05)。饲料中苏氨酸水平为1.62%时,草鱼肌肉苏氨酸含量和肌肉氨基酸总量均为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苏氨酸适宜水平能降低草鱼全鱼水分,增加蛋白质、脂肪和灰分含量,同时降低草鱼肌肉水分,增加蛋白质含量,但不影响脂肪含量。饲料中苏氨酸水平对草鱼肝脏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力无显著影响(P>0.05)。以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沉积率、肌肉RNA/DNA和谷氨酸脱氢酶活力分别对饲料苏氨酸水平进行折线回归分析,并以这些指标达95%最佳值时为判断依据,得出草鱼幼鱼饲料中苏氨酸适宜需要量为占饲料的1.42%~1.61%(饲料蛋白质含量35%)或占饲料蛋白质的4.07%~4.60%。
其他文献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虾类。但是随着养殖强度不断增加以及养殖环境的恶化,特别是疾病的爆发,导致养殖失败。因此迫切需要针对限制凡纳滨对虾产
本文以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和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在海水浮式网箱(1.0×1.0×1.5m或1.5×1.5×2.0m )中进行为期56天
柔鱼是大洋性中上层渔业资源,在西北太平洋海域均有分布。我国对西北太平洋柔鱼大规模商业性开发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目前柔鱼渔业已在我国远洋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开展柔鱼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近年来,大菱鲆的种质退化现象较为严重。为保证我国大菱鲆养殖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
实际生产中仅约20%-30%的投喂蛋白质被转化成鱼获物,大部分不能被利用而存在于养殖水体中。研究者根据异养细菌生长代谢需求特征,提出应将养殖水体中的C/N提高到10以上,以促
本文通过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高位养殖池水质理化特性及初级生产力的研究、浮游动物与颗粒饲料对不同发育阶段对虾生长的贡献率以及对虾的能量代谢与生长的关
本文综述了光照与投礁方式对棘皮动物行为及生理生态学特征影响的研究进展,并通过一系列的室内实验研究了光照强度、光照周期和不同类型人工参礁对刺参行为、生长、能量收支、
刺参生长面临的主要环境应激因素主要有温度、盐度、溶氧、感染、干露等过强的刺激会引起刺参机体免疫能力的下降、摄食能力减弱、生长速度减缓、排脏、暴发疾病等。但是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