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目的:第一,以组织病理学改变为指标,观察柯萨奇B组病毒(CVB3)感染鼠的自然病程以及在此过程中IL-2、IL-10的变化情况,为研究药效学奠定基础。第二,应用析因设计观察生黄合剂抗柯萨奇B组病毒(CVB3)感染鼠心肌炎的药效试验,初步探讨生黄合剂对柯萨奇B组病毒(CVB3)心肌炎的治疗效果,为进行临床试验及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自然病程观察:首先Hela细胞增殖、病毒扩增、用微量法测定CVB3的半数组织感染量(TCID50)。其次对小鼠VMC自然病程进行观察:将108只小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80只,对照组28只。实验组小鼠每只腹腔注射1000TCID50/0.1ml的CVB30.1ml,对照组小鼠每只腹腔注射RPMI1640维持液0.1ml。观察小鼠一般情况,于接种病毒后第2、4、7、9、10、14、18天各随机抽取6只小鼠摘眼球取血,分离血清,用ABC-HRP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2和IL-10的水平变化;并处死小鼠,取心、肝、脾、肾等脏器,用10%的甲醛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光镜观察各脏器的病理变化及计算心肌病理变化积分。
药效实验:用17~19g的昆明种小鼠,除正常对照组外,每只小鼠腹腔接种1000TCID50/0.1ml的CVB30.1ml,建立VMC感染模型。生脉饮组(生脉饮生药2g/kg)、1:1液组(生脉饮2g/kg、黄芩茎叶1.8g/kg)及1:2液组(生脉饮2g/kg、黄芩茎叶3.6g/kg)小鼠均灌胃给药,0.2ml/10g,阳性药物对照组(利巴韦林80mg/kg)小鼠腹腔注射0.1ml/10g,病毒对照组小鼠用0.9%生理盐水0.2ml/10g灌胃,均每日两次,连续10天。于感染后7、14天各组随机抽取6只小鼠,摘眼球取血并分离血清,测定血清中IL-2和IL-10的水平变化;并处死小鼠,取心、肝、脾、肾等脏器,用10%的甲醛固定,光镜观察各脏器的病理变化及计算心肌病理变化积分。
研究结果:CVB3在Hela细胞上传代,测得CVB3的TCID50为10-5.5/0.1ml。自然病程观察:接种CVB3后导致心肌炎小鼠的多脏器损害,解剖发现部分小鼠心外膜可见黄白色斑点及心外膜下淤血,大部分自然死亡鼠的肝脏明显肿大,可见片状灰白色区域。光镜观察在接种CVB3后第2天小鼠的肝脏、脾脏开始出现病变,肝细胞呈水样变性及点状坏死,脾淋巴小结增生,数量增多,脾动脉周围淋巴鞘增厚;接种后第4-7天小鼠的肝脏病变严重,可见肝细胞呈大片状坏死,心脏出现轻微改变,可见心肌细胞溶解,胞浆凝聚,横纹消失,并偶见点状坏死灶。第9-14天心肌病变严重,可见条索状、大面积坏死灶,伴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第18天后心肌炎症浸润逐渐消退,心肌轻度纤维化。在整个病程中,肝脂肪变性明显,可见弥漫性肝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肝细胞呈点状或片状坏死,肾脏始终病变不明显,仅见部分小鼠肾间质充血,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小鼠血清IL-2及IL-10的变化:接种CVB3后第4天血清IL-2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第9、10、14天IL-2水平高于正常组(P<0.01),且血清IL-2水平与心肌病理积分关系密切;血清IL-10在接种病毒后逐渐下降,第9、10、14天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
药效观察:各治疗组小鼠的一般情况好于病毒对照组,明显延迟感染鼠的死亡时间及减轻各脏器的病理损害程度。用析因方差分析对不同时间各组小鼠的心肌病理积分、血清IL-2及IL-10的水平分别进行比较(P<0.005),时间与分组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然后分析不同时间的单独效应。接毒后第7天各组小鼠的心肌病理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血清中IL-2、IL-10水平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05)。第14天各试验组间心肌病理积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5),1:1液组小鼠心肌病变较轻,即生脉饮与黄芩茎叶总黄酮按1:1配方对感染鼠的保护和治疗效果要好于1:2配方及生脉饮单独使用,且优于利巴韦林的效果。第14天各试验组小鼠血清IL-2、IL-10的水平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1:1液组小鼠血清IL-2水平明显低于其它各组,IL-10的水平明显高于其它试验组。
研究结论:(1)CVB3感染昆明种小鼠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且伴有多脏器损害,对多脏器进行病理学检查是病毒性心肌炎的组织病理学诊断的有效方法之一。(2)细胞因子IL-2及IL-10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中起不同作用。(3)细胞因子IL-2与心肌病理积分关系密切。(4)在病毒血症期(接毒第4-7天)死亡的小鼠可能死于肝衰竭。(5)生脉饮与黄芩茎叶总黄酮通过调节细胞因子水平而发挥其治疗VMC的有益的免疫调节作用。(6)生脉饮与黄芩茎叶总黄酮按1:1配方对感染鼠的保护和治疗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