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企业成长与创新网络扩张的知识基础共生演变模型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qin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对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做出明确要求,技术创新体系的良好运行已经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以创新网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扩张过程中呈现出以企业间知识聚集和交互为核心的基本特征,处于其中的核心企业,其知识基础在影响着创新网络企业间知识聚集和交互的同时,还受到创新网络知识基础的重要作用。这种相互依赖性决定了二者扩张和成长中知识基础的共生特征,该共生特征随着政府对二者作用的变化呈现演变特征。创新网络扩张与核心企业成长知识基础的共生和演变特征决定了二者的发展情况,对技术创新体系运行至关重要,最终影响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探究创新网络扩张与核心企业成长知识基础的共生及演变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按照分类研究的思路分析了在创新网络扩张与核心企业成长中知识基础的重要性及演变的动力机制。首先,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在对创新过程中的创新网络与核心企业知识基础构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二者知识基础的测度。其次,在微观层面分析创新网络扩张知识基础和核心企业成长知识基础是如何在网络内部实现对对方知识基础的驱动,以及政府政策支持对这两个驱动过程的影响。最后,对控制政府政策支持不变时创新网络扩张与核心企业成长知识基础的共生状态,以及政府支持变化引起的该共生状态的演变进行分析。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有:  1)核心企业成长的知识基础受创新网络知识基础的影响。创新网络知识增量对核心企业知识增量与知识多样性增量有正向影响;创新网络知识异质性对核心企业知识增量与知识多样性增量有倒 U型影响,过低或过高的网络知识异质性并不能使得核心企业知识增量与知识多样性增量达到最优。  2)创新网络扩张的知识基础受到核心企业知识基础的影响。核心企业知识增量与知识多样性增量对创新网络知识增量有正向影响。随着核心企业知识增量与知识多样性增量的不断增加,处于低水平的创新网路知识异质性会呈提高趋势,处于高水平的网络知识异质性会呈降低趋势。  4)控制政府对核心企业的政策支持不变,核心企业成长与创新网络扩张中的知识基础能够达到四种共生状态,分别为:核心企业成长与创新网络扩张的初始期,核心企业知识增量与知识多样性增量以及网络知识增量都较少,网络知识异质性处于较高状态;初步发展期,核心企业知识增量与知识多样性增量以及网络知识增量都较多,网络知识异质性处于中等水平;快速发展期,核心企业知识增量与知识多样性增量以及网络知识增量都较多,网络知识异质性仍处于中等水平,但其较前一阶段而言略偏高;衰退期,核心企业知识增量与知识多样性增量以及网络知识增量都较少,网络知识异质性较低。  5)政府对核心企业的政策支持发生变化会驱动核心企业成长与创新网络扩张知识基础四个共生状态发生不同的演变。政府的政策支持更偏向于核心企业时,会使得对核心企业知识基础起较强决定作用的核心企业知识增量减少,使得对创新网络知识基础起较强决定作用的高水平网络知识异质性提高,低水平创新网络知识异质性降低,最终导致核心企业成长与创新网络扩张初始期和衰退期的知识基础共生推迟到来,初步发展期与快速发展期的知识基础共生则提前到来。
其他文献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更多企业加入了国际间的资本流动。“会计是一切资本游戏的起点”,我们急需更多通晓国际通行会计准则的专业人士,也希望能为国际资本市场的会计信息使用者
目前我国爆发了大量大规模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给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在此现实背景下和R DE U理论支持下,建立了动态博弈模型,依此探讨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参与方
助人行为作为组织公民行为的一种,自提出以来,对其的研究就主要集中于积极层面。从个人角度来说,对于帮助者,助人行为可以加强其工作能力的熟练程度、拉近组织内员工的关系,对于求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中国的互联网电商企业逐渐成为又一新兴市场,从双十一特惠,红包疯抢,到如今如火如荼、街头巷尾广告漫天的电商大战,中国互联网企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国
在竞争性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不断发展才能生存下去。长期以来,并购一直是西方企业实现扩张与发展的一个主要手段。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J.斯蒂格勒曾说,纵观美国著名大企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亚洲市场已经成为继欧美等发达国家之后的新兴消费主力市场,而中国,作为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佼佼者,在短短的数十年内,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财富的不断累积
随着供应商在供应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的加剧,如何在众多供应商中识别出不同供应商的业绩表现,从而对供应商进行分类管理,是很多研究人员和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