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缓解中重度周期性乳腺痛患者疼痛疗效初步评价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sb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观察评价针刺缓解中重度周期性乳腺痛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两组平行对照的方法进行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患者随机分配至针刺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模拟针刺组),针刺组选穴为膻中、乳根、屋翳、期门、足三里、三阴交,予常规针刺;对照组则选择这些穴位的旁开非穴点,微针浅刺不得气,以模拟真针刺。研究周期共10个月经周期,其中基线期1个月经周期,治疗期3个月经周期,随访期共6个月经周期。两组治疗均为月经来潮前两周每周治疗3次,每次治疗30分钟,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共治疗18次。本试验的评价主要结局指标为治疗第3个月经周期的乳腺痛缓解有效率,即较基线相比受试者总体乳腺痛VAS评分减少50%及以上者所占百分比;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总体乳腺痛VAS评分较基线变化值、黄体后期日均乳腺痛VAS评分、乳腺痛症状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问卷(BP-QOL)评分、Likert患者总体恢复自评及不良反应。研究结果本试验共纳入周期性乳腺痛患者50例,3例在基线观察期撤回知情同意书,脱落6例,针刺组完成治疗22例,对照组完成治疗19例。主要结局指标:治疗第3个月经周期受试者总体乳腺痛视觉模拟评分较基线减少50%及以上病例所占百分率。结果:试验组缓解有效率为72.72%(16/22),对照组缓解有效率为42.11%(8/19),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47<0.05)。次要结局指标:(1)治疗第2个月经周期、随访第6个月经周期、随访第9个月经周期性总体乳腺痛缓解例数及缓解有效率,试验组分别为 8 例(8/22,36.36%)、13 例(13/20,65%)、8 例(8/16,50%);对照组分别为 7 例(7/22,36.84%)、6 例(6/20,35.29%)、4 例(4/12,33.33%),两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第2个月经周期,随访期第6、9月经周期受试者总体乳腺痛 VAS 评分,试验组较基线变化-24.05±15.04、-28.20±24.55、-25.18±21.63,对照组较基线变化-19.32±15.58、-23.06±10.58、-24.22±17.63,两组组间差值分别为-3.43(-12.02,5.17)、-3.91(-16.41,8.58)、-2.35(-17.42,12.72),两组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第3个月经周期,试验组较基线变化-33.68±18.86,对照组较基线变化-23.63±10.26,组间差值为-8.74(-17.47,-0.28),两组组内与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期第2个月经周期、第3月经周期黄体后期日均乳腺痛VAS评分较基线减少≥50%的受试者例数及占比,试验组分别为11例(11/22,50%)、15例(15/22,68.18%),对照组有6例(6/19,31.58%)、7例(7/19,36.84%)。治疗2月经周期后,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两组比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45<0.05);(4)治疗第2个月经周期受试者黄体后期日均乳腺痛VAS评分,两组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第3个月经周期,两组组内与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5)治疗第2、3月经周期及随访第6、9月经周期BP-QOL量表评分,试验组分别为66.80±16.63、69.32±16.33、68.59±15.97、67.19±16.39,对照组分别为 65.96±11.92、67.62±11.63、67.84±10.89、65.22±15.10,两组组间差值分别为 0.84(-8.44,10.12)、1.70(-7.40,10.79)、0.75(-8.54,10.04)、1.97(-10.48,14.42),治疗第 2个月经周期、第3月经周期后两组BP-QOL评分较基线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第6月经周期、随访第9个月经周期,两组较基线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0.05),所有访视点两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6)治疗第2个月经周期、第3月经周期,治疗第2个月经周期两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第3个月经周期两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21<0.05);(7)安全性评价上,两组均为发生严重不良事件,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经检验,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与模拟针刺相比,针刺在治疗期间可以减轻中重度乳腺痛患者疼痛,特别是黄体后期的乳房疼痛,安全性较高。但停止治疗后,针刺组远期疗效并不优于模拟针刺组,缓解疼痛的效果可能无法维持至3个月及更长时间。此次试验样本量较小,故可能出现一定偏倚,解读需谨慎,针刺缓解周期性乳腺痛的疗效仍需更大样本量的研究。
其他文献
邵仙套闸工程位于扬州市江都区,是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当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航运、调水、防洪、排涝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闸投入运行十多年后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对其维修加固,提高其工作性态。为了进一步掌握该闸的工作状态,本文研究了该闸的沉降变形规律,并对其工作性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收集并整理邵仙套闸的实测沉降资料,使用回归分析法对历年沉降值进行计算分析,找到了邵仙套闸上、
水分和氮素是作物生长发育的两大调控因子,实现水、氮对产量的协同效应对于促进作物的绿色高效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往虽有灌溉方式与常规速效氮肥对水稻产量影响及其互作效应的研究,但关于控释氮肥与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协同调控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甚少。本研究以常规籼稻品种扬稻6号和粳稻品种武运粳24号为材料并种植于大田,设置3种氮肥处理:100%速效氮肥(N1,200 kg N/ha)、10
新旧空心板梁在进行拼宽连接时,由于新旧梁板的刚度不同,连接方式不同,对桥梁结构的整体性能及受力特点影响较大。为了使新旧空心板梁在拼宽连接以后整体性好、受力机理明确,需对不同的连接方式进行分析。本文以13m跨径的预应力空心板梁拼宽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探讨了不同拼接方式梁板受力特点。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1)对不同刚度的新旧空心板梁拼接在不连接、湿接缝连接、湿接缝+横隔梁三种拼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三维可视化方面的快速发展以及三维地震数据的规模越来越大,在地质勘探以及海洋数据的勘探的过程中,单一使用地震数据来进行地质属性的研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新时代下为满足探勘数据的科学可视化,多种属性的地质数据融合与显示已经成了当前的主要研究方向。由于技术的发展和三维显示技术的逐步成熟,在大规模的三维地震属性数据可视化研究中,多属性的海量地质勘探数据文件逐渐变大,无法将这些海量数据体
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医疗保险城乡二元分割的弊端愈加明显,加快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实现城乡医疗保险的一体化,已成为一道迫切的课题。因此,进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整合研究,对于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借助公共产品、社会公平等理论,以尚未进行城乡医保整合的辽宁省为例,通过实证调研及典型地区整合经验,分析基本医保整合的难点所在,尝试设计整合基本医疗保
研究目的:通过IgE(Immunoglobulin E,免疫球蛋白E)和C48/80(Compound48/80,化合物48/80)两种方式诱导RBL-2H3(Rat basophilic leukemia cell line,大鼠嗜碱性细胞白血病细胞)活化脱颗粒,建立起体外细胞脱颗粒模型。研究中药单体BAI(Baicalein,黄芩素)在体外实验中对细胞脱颗粒模型的影响,并探讨其抑制Ⅰ型超敏反应
同声传译是一种高效的口译形式,现被广泛运用于大型国际会议、商务谈判、外事活动等重要场合,因此,同声传译对译员的专业技能及心理素质有较高要求,要求译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良好的应变能力,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在翻译过程中最大化传递信息,便于听众理解,促进双方进一步交流合作。本报告以2019年5月30日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五届中俄智库高端论坛框架下的第三场专家闭门会议为例,就笔者的模拟同传过程进行分析,
地源热泵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的技术。能量桩是一种由地源热泵技术与桩基埋管换热器结合组成的经济高效节能减排技术,是地源热泵技术的一种新型埋管方式。它将原本需要钻孔埋管铺设的传热器设置在建筑桩基础中,通过桩基与地下土壤形成热量传递系统,节省了打孔的费用与用地面积,并且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端承能量桩是在能量桩的基础上,在基础桩外侧增加换热体,从而达到不破坏基桩的结构,并且更高效的发挥传统能量桩的换热能
梅调鼎,晚清书法家,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县。梅调鼎家境贫困,但仍自强不息,少年时曾在当地举人何松家学习诗文。同治八年(1869年),梅调鼎补博士弟子员,考中秀才,次年参加省试却因字体不合“馆阁体”的考试规则被督学取消了考试资格。这次“考场事件”成为了梅调鼎人生的转折点,自此他决定终身不再踏入官场,后来也绝少与达官贵人交往,个人的书法也在彰显自我风格的路上越走越远。此后的梅调
冈底斯带记录了大量青藏高原隆升以及印度-亚洲板块碰撞的关键信息,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多数学者主要以南冈底斯带火山岩和冈底斯岩基为研究对象,厘定印度-亚洲板块碰撞时间,但对于南冈底斯内部的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以及碰撞前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及动力学背景研究甚少。在此背景之下,本文对南冈底斯中东段白垩纪沉积盆地林布宗组碎屑锆石和火山岩夹层进行研究,研究区主要位于拉萨地区的拉萨-墨竹工卡-林周一带,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