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救赎论研究——从韦伯到法兰克福学派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co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救赎作为美学史上的一种重要思想理论,在整个美学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当代美学理论及艺术实践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从韦伯到法兰克福学派,这个问题讨论的最为激烈,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对当代的影响也意义深远,而且具有承前启后的开拓性意义,对后来的美学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美学及其文化艺术实践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韦伯和法兰克福学派诸思想家面对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以理性至上为原则的启蒙现代性所造成的畸形的社会和人性的异化等危机问题,纷纷通过对社会各个层面的深入透彻分析提出在日益理性化、工具化的社会通过审美(艺术)来拯救社会,拯救人生的审美救赎论思想。韦伯面对理性化的社会所造成的宗教的衰落和价值领域的变迁等问题提出审美救赎的方案,试图把艺术作为一个掌握独立价值的世界,来承担起一种世俗救赎的功能。他以审美自律性、审美的个体本位以及感性特质来为审美自身定位,反对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对人性造成的戕害,进而以审美来完成对世俗人生的救赎。本雅明提出,语言的“翻译”、寓言的写作方式、“震惊”代替“韵味”等的审美救赎策略来对抗工具化、片面化发展的社会,在充满悖论式的激情中来实现他的审美救赎的神话。马尔库塞通过对理性主义的反叛,指出现代社会造成的人的感性的缺失,思维的单一,人性的分裂等危机问题。并设法通过建立“新感性”,恢复“爱欲”,充分发挥审美的革命性,来完成他走向审美之维的救赎梦想。阿多诺以其否定性的美学思想,通过对启蒙理性的反思和批判,把救赎的希望寄托在现代艺术身上。试图通过艺术对现实的否定力量,打破同一性的思维桎梏,展示现实中的无意义性、荒谬性来达到疏通人性分裂的作用,进而从精神层面来救赎作为主体的人。  韦伯和法兰克福学派诸理论家构建的审美救赎思想始终关注现代社会中人生存的困境,关注人感性生存的可能性,关注人主体审美化生存的可能性,力图解决人类在近现代所遭遇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人的自我救赎和人的自我成熟所面临的本体论难题,有其指引救赎现代西方社会的可行性的一面。但是,他们的这一美好设想只是他们对现代性的危机与困境所做出的一种回应,他们只是在艺术形式的审美体验中寻求救赎之路,具有虚幻性、片面性,而且缺乏普适性,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在经受了现代理性主义“祛魅”之后,强调艺术与审美的救赎意义,有极大的感性层面的审美享乐主义倾向,力图用审美给人生提供一个终极答案,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从中国传统修养美学汲取营养,探寻切入点,或许能为精神救赎寻求一条现实之路。中国古人在体验的世界中把握着生存的有机整体性,在生存体验中中国古人很早便形成了一套现实的养护生存的有机整体性的方法,这就是修身养性、陶冶性情。在修身养性、陶冶性情中,中国古人实现了“天人合一”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自由境界。在人格陶养的同时,实现艺术化的人生和审美化的生存,比起韦伯和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所提出的在审美体验中寻求审美救赎的思想理论,更具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其他文献
常州词派是清代中后期影响最大的一个词派,它能够取代浙西派而振兴,主要是因其词学主张能切中时弊,挽救词坛颓风。常州派词学思想发轫于张惠言,他以一种新的眼光对词体特征进行观
本论文分析的文本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虽然这部小说出版于1970年,但是它独有的内涵和远见使得它在今天依旧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孟称舜,字子若、又作子适、子塞,号卧云子、花屿仙史。是明末清初重要的戏曲作家及戏曲理论家。他一生寄情于戏曲领域,创作了大量戏曲作品,其戏曲创作道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
电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企业,更是一种文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关于电影语言现代化的大讨论主要把电影放置在艺术的观念下进行思索。关于电影语言现代化的讨论在新中国电影史上
本文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主要从功能语法,语义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考察汉语“在+宾语”结构和乌克兰语相应表达的对比。   第一章:“在+宾语”短语研究综述
摘 要: 目前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导致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中国画课程更是被消减甚至被取消。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及可持续发展方面,可以看出设置中国画课程的必要性。要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规范课程设置,选择合适的教材和适合的课时分配及评价标准。  关键词: 中国画课程 中职美术教育 意义 发展方向  中国画教育传承与中国画艺术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色。但是现在,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
清末民初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动时期,新旧交替,中西撞击,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传统文化也历尽劫波。“同光体”是清末民初诗坛影响较大的传统诗派,清亡后,其代表诗人大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