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称舜杂剧艺术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haiyid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称舜,字子若、又作子适、子塞,号卧云子、花屿仙史。是明末清初重要的戏曲作家及戏曲理论家。他一生寄情于戏曲领域,创作了大量戏曲作品,其戏曲创作道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杂剧为主,后期则专作传奇。中间于崇祯六年即1633年完成了《古今名剧合选》的编订。杂剧可以说是他介入戏曲创作活动的第一步,所表现出的是作者强烈的主观情绪和兴趣爱好,对其后来的传奇作品无论是题材选择还是主题表达抑或是语言风格等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晚明灿若星辰的戏曲创作队伍中,孟称舜可以称得上是其中的重要一员。因此,以孟称舜的杂剧艺术作为选题理应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文主要以孟称舜的杂剧作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晚明的时代背景,对孟氏的生平、独特个性和创作情况予以整理,对孟氏杂剧的题材和主题选取进行提炼和总结,对其杂剧艺术进行概论和解读,对其剧本体制进行挖掘,对其杂剧作品和传奇作品进行比较。力图在分析其剧作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同时,全面把握孟称舜的杂剧成就。   绪论部分主要是对当前的孟称舜戏曲研究进行了大致的概括,截止到目前,对孟称舜的生平考述、作品的题材主题及思想内涵、剧作者的戏曲理论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渐趋成熟,出现大量的学术论文及相关专著。即使这样,对其剧作所蕴含的艺术,包括题材及主题的选取、传情的艺术手法、剧本体制、杂剧与传奇的关系等方面仍然有可供发掘的空间。第一章,孟称舜的独特个性及生平创作情况,在前辈学者的基础上整理关于孟称舜的生平资料及创作情况,重点分析了其“方行纡视”的独特个性。第二章,文人题材、现实主题、理想人物——孟氏杂剧的内容表现,主要是从题材、主题及人物塑造方面来分析孟氏杂剧显著的现实性特征。第三章,多种风格,诗化色彩——孟氏杂剧的审美特色,主要是从戏曲的审美角度来对孟氏的全面创作能力进行探讨,着重分析了孟氏杂剧的诗化色彩。第四章,对“元剧矩范的”继承与突破——孟氏杂剧的形式特色,从剧本体制和舞台演唱体制的角度对孟氏的杂剧作品进行分析,突出了其追慕元人矩范的大家风范。第五章,孟氏杂剧与传奇的关系,从杂剧与传奇的关系出发,得出孟氏的杂剧创作为其传奇作品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孟称舜在杂剧创作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许多作品堪称戏曲艺术上的典范之作,是晚明杂剧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他文献
自然主义这个源自法国的流派在“五四”时期的中国如昙花一现,但是在日本却具有强大是生命力,经过一番消化吸收,演变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私小说”。虽然中国和日本的自然主
本文以语言学专业权威期刊《中国语文》(2015年1至3期)为研究对象,运用定量与定性、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期刊中丰富的篇章连接成分进行了详尽的描写和解释。  全文共
期刊
湖南省农委最近发布消息,经过专家组测产验收,位于长沙市宁乡县双凫镇的“超级杂交稻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866.98公斤。湖南省农委组织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留学生汉字书写中出现的部件“镜像变位”类偏误,不仅反映出不同语文书写习惯的不同,而且也折射出汉字构字部件位置方面的一些特点。为了穷尽考察易发生此类偏误的部件构字情况
徐超,字逾之,书斋名三摩帝书屋。1945年生,江苏盐城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书法艺术研究中心主任。1964年考入北京师大中文系读本科,1978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汉语史研究生,198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4年至1989年兼任中文系副主任。1995年至1999年兼任山东《书法艺术报》特聘副总编。1993年起招收文字训诂学硕士生,1996年起转招文字书法
在小学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心理辅导,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加强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健康的
常州词派是清代中后期影响最大的一个词派,它能够取代浙西派而振兴,主要是因其词学主张能切中时弊,挽救词坛颓风。常州派词学思想发轫于张惠言,他以一种新的眼光对词体特征进行观
本论文分析的文本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虽然这部小说出版于1970年,但是它独有的内涵和远见使得它在今天依旧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柴油机排放污染物中有害成份主要有CO、HC、NOX及PM等,与同等功率汽油机相比,虽柴油机HC、CO排放较少,但NOX与PM排放较多,柴油机微粒排放约是汽油机30~80倍.在柴油机整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