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尽管学界已明确指出对经典文本进行改写是“走出去”的一个有效方案,但是至今仍未提出应怎样进行改写。以《水浒传》为例,其多个英文译本在西方图书市场传播情况并不如人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学界已明确指出对经典文本进行改写是“走出去”的一个有效方案,但是至今仍未提出应怎样进行改写。以《水浒传》为例,其多个英文译本在西方图书市场传播情况并不如人意,难以得出英译《水浒传》已成功“走出去”的结论;其中,中国读者熟悉并喜爱的水浒好汉形象,在西方异质语境中几乎处于寂静无声的状态。究其原因,该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多与英方异质语境读者的价值体系、审美趣味相悖。事实上,西方古典诗学既构建了身处其中的读者的期待视域,又针对伟大悲剧中的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情节的摹仿形成了自洽的一整套体系。其中,亚氏对悲剧人物的界说以及“三整一律”是西方古典诗学不可绕开的原则。那么,水浒好汉形象若要真正走进西方异质语境,需根据西方古典诗学的核心界说和原则进行适恰的翻译改写,以另一种样貌承担起“走出去”的重任。本文主要基于文献法、综合分析法和描述法展开分析,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全文引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重要意义。第二部分综述了本文所参考的重要文献。内容涉及“水浒传”英语版本的研究、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策略及西方文学的相关重要价值和理论。第三章主要探讨了《水浒传》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水浒》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其外译与传播并非新起,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本章主要考察了国外主流书籍销售网站亚马逊和书库上《水浒传》的销量和评价,直面现存问题。第四部分介绍了作为本文指导思想的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剧及悲剧人物的塑造和“三整一律”。第五部分以三十六天罡为例,分析了《水浒传》中各好汉形象和相关情节在外译与传播中,以亚氏诗学为指导应做的翻译改写,为《水浒传》的“走出去”提供了思路与实例分析,从而得出第六章的结论:为了使《水浒传》及其所承载的中国古典文化切实走入异质语境读者的世界,必要的删节与改写不可或缺。
其他文献
威廉·格纳齐诺(1943-),当代德国作家,曾于2004年获得具有诺贝尔奖风向标的德国文学最高奖项——毕希纳奖。格纳齐诺的小说主人公大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各种小人物,2001年发表的《一把雨伞给这天用》也描写了这样一位小人物。小说主人公是一名碌碌无为的鞋子测试员,为了生存,他每天忙碌奔波于街头,从而感受到了社会的压力及所带来的焦虑。通过这一角色,格纳齐诺向我们展示了现实社会生活压力下小人物的生存状
目的:对蜂蜡的质量标准进行研究,确定蜂蜡质量标准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建立适合的质量评价标准,草拟出蜂蜡的质量标准,为蜂蜡的质量控制及蜂蜡质量标准的修订提供依据。方法:1.
木薯是世界上8亿人口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作物。为推进木薯机械化种植,近年来,国内多家单位开发了实时切种式木薯种植机,这种机型具有开沟、实时切种、下种、施肥、覆土、镇压联合作业的功能。但由于需依靠人工辅助喂送种杆,存在因操作人员喂送种杆不及时引起的漏播问题。实时切种式木薯种植机作业时不便于直接观测种植质量,无法及时获取漏播信息,导致在木薯种植机覆土作业完成后无法及时进行补种,严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护理人文课程中的应用效果,并通过与传统课堂对比,分别评估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考试成绩及自主学习情况,为更好的优化护理人文课程的教学方案提供依据和支撑。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某大学2016级本科护理学专业120人作为研究对象,将他们分成两组,每组60名学生。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翻转课堂和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结束后对比两组考试成绩,进行问卷调查
目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是恶性原发性脑肿瘤的最常见,最具侵袭性的形式,由于其高度弥漫浸润性,,因此患者的存活率很低。尽管近年来手术技术和术后辅助治疗取得了较大进步,但GBM患者的预后仍然很差,平均存活时间很少超过16个月。起着中枢神经系统半透性保护膜作用的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极大地阻碍了大脑中药物的传递
随着女性从业年龄的增加,职业女性尤其是已婚女性普遍面临着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的冲突,女性退休年龄问题成为许多专家、学者共同研究的对象,并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我国退休
目的:对于种植材料而言,具有骨结构仿生特点的微/纳米分级表面形貌具有更好的生物活性,能够促进细胞的成骨向分化,抑制其成脂向分化,有利于种植体表面新骨形成。然而,细胞对微/纳米分级表面形貌的机械响应过程和潜在的应答机制目前并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机械信号响应分子TAZ在该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活化机制。对该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助于理解种植体表面微/纳米分级形貌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调控作用,并为针对性开展
在刑事诉讼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在程序运作的过程及其最终结果中寻求实现正义的要求,而且应力求通过尽可能少的司法资源投入以此获得良好效果。简言之,作为刑事诉讼所追求的两大价值目标——公正与效率理应贯穿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并在实践中有所应用与体现。而如今,两者却在认罪认罚案件被告人的上诉问题中发生了种种的矛盾与冲突。毋庸置疑,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中上诉权显得至关重要,对维护司法公正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
本文是基于翻译《文明的困惑——藏族教育之路》(节选)而写成的翻译实践报告。该书是教育学者巴登尼玛关于中国藏区教育状况和发展的专著,也是一部关于藏族文化研究的著作。
本报告的翻译文本来源于中国藏族当代教育家巴登尼玛所著的《文明的困惑—藏族教育之路》(Confusion of Civilization:The Way Out for Tibetan Education)。在本书中,巴登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