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大陆积雪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m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亚大陆是北半球积雪的主要分布区,冬季积雪覆盖面积广,积雪时间长,积雪特征也因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发生显著变化。研究欧亚大陆积雪属性及其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极为重要。本文利用1966-2012年欧亚大陆地面气象台站以及1966-2011年前苏联地区snow course地面积雪观测资料,1966-2010年前苏联地区和中国地面气象台站气温、降水资料,以及1966-2012年北大西洋涛动和北极海冰面积数据资料,分析了欧亚大陆积雪深度、积雪时间、积雪密度和雪水当量的空间分布和时空变化特征,在积雪时间统计分析基础上对欧亚大陆的积雪区类型重新进行了划分,并探讨了冷季(十一月至三月)积雪变化与气候变化、北大西洋涛动(NAO)和北极海冰面积变化的关系。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⑴欧亚大陆积雪深度和积雪时间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纬度地带性,随纬度向北递增,积雪深度逐渐增加,积雪首日出现的时间逐渐提前,积雪终日出现时间逐渐延后,积雪期和积雪天数则随纬度的递增而延长。1966-2011年,积雪深度整体呈现增加趋势,增加率为0.7 cm/10yr。46年来,积雪首次出现的时间延后了约11天,积雪消失的时间提前了约7天,积雪期和积雪天数分别缩减了18天和7天。与积雪天数的变化趋势相比,积雪期受积雪首日和积雪终日年际变化的影响更大。1990s末期至2000s末期,积雪时间发生的变化最为显著,积雪首日、积雪终日、积雪期和积雪天数分别延后、提前或缩短了8-10天。多年平均积雪深度和多年平均最大积雪深度变化最显著的地区主要位于50°N以北的广大地区,逐月平均雪深最明显的变化趋势主要介于50-60°N之间的范围,这些区域雪深变化率均超过±0.6 cm/yr,个别地区甚至超过±1 cm/yr。  ⑵前苏联地区积雪密度从九月至次年六月呈现增加趋势,但增加率依据不同积雪类型各不相同。其中苔原积雪的积雪密度月变化趋势最小,约为0.0193 gcm-3/mth,短时积雪的变化率最大,约0.0392 g cm-3/mth。1966-2000年,积雪密度呈显著减少趋势,每年约减少0.0005 g cm-3,但2001-2010年,积雪密度有明显增加,增加率为0.0013 g cm-3。雪水当量的长期变化趋势与积雪深度变化相似,但并不显著,而逐月年际变化较为明显。十月至一月雪水当量呈减少趋势,尤以十一月减少最多(-0.12 mm/yr),而春季月份雪水当量又有明显增多,其中四月份增加趋势最为显著,增加率约为0.33 mm/yr。雪水当量变化趋势最显著的地区主要集中在50-60°N之间的区域,俄罗斯平原北部,前苏联地区西南部的沙漠地区,以及哈萨克丘陵东南部,这些地区雪水当量每年增加或减少的速率超过0.6 mm。积雪密度和雪水当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随纬度的增加而递增。其中,积雪密度受海拔影响较大,海拔每升高100 m,积雪密度会减少0.004 g cm-3。而雪水当量则主要受纬度的影响,纬度每增加1°,雪水当量随之约增加3.14 mm。  ⑶以连续积雪天数划分积雪区类型,具有明显的纬度特征,随纬度升高,由不稳定积雪区向稳定积雪区逐渐过渡。欧亚大陆的稳定积雪区主要位于42°N以北的大部分地区;非周期性不稳定积雪区主要位于中国境内40°N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与传统的积雪天数划分积雪类型的方法相比,在对中国积雪区类型的划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利用连续积雪天数对积雪类型划分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不存在稳定积雪,周期性不稳定积雪区范围明显缩小,而非周期性不稳定积雪区的范围有显著扩大。  ⑷整个冷季(十一月至三月)积雪深度与平均气温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气温每升高1℃,积雪深度减少约0.9 cm。各月平均积雪深度与月平均气温的关系中,变化率在三月达到最大,约为-1.47 cm/℃。积雪深度与月平均气温关系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地域特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主要位于俄罗斯平原西部和中国大部,相关系数超过-0.5。由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以及俄罗斯远东大部分区域冬季气温偏低,因此0℃以下气温的升高不会对积雪深度产生影响。  ⑸冷季积雪深度与降水累积量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降水累积值每增加1 cm,积雪深度随之增加0.39 cm。但与气温相比,欧亚大陆冷季积雪深度与降水累积量的关系总体上不如与气温关系密切,总体拟合优度仅为7%。冷季雪深与降水累积量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50°N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十一月至三月积雪深度与降水累积量有很好的正向相关性,随降水累积量的增多,积雪深度逐渐增厚。  ⑹前苏联地区积雪累积量与同时期降水累积值的差值偏大,说明前苏联积雪的升华量较多。其中俄罗斯平原大部分地区,西西伯利亚平原的东部,堪察加半岛以及库页岛的升华量最大,降水累积量与积雪累积量的差值超过150mm。  ⑺整体上,冷季积雪深度与NAO关系并不密切。但NAO在一月的强度最强,因此积雪深度与NAO在一月份的关系在冷季中最为紧密:NAO偏强时,雪深偏厚的年份占52.5%,NAO偏弱时,雪深变浅的年份约占65%。俄罗斯平原西北部地区平均积雪深度随NAO增强,反而在减少,相关系数超过-0.6,而西西伯利亚平原和中西伯利亚高原中部以及内蒙古高原东北部和中国东北平原部分地区雪深随NAO的增强而增厚,两者相关性在0.5以上,表明冷季NAO正相位的增强有助于增加这些地区的降雪量从而促进雪深的增厚。  ⑻欧亚大陆冷季积雪深度与北极海冰面积在十一月至一月,呈正相关关系,随海冰面积的减少雪深也在变浅,二月和三月两者呈相反的变化趋势,雪深随海冰面积减少反而增厚。冬季北极海冰面积的缩减会改变北极上空水气输送模式,从而导致降水的增多。二、三月随海冰面积缩减,积雪深度增厚的站点显著增多,说明冬季北极海冰面积的减少对雪深变化有滞后影响。
其他文献
森林冠层高度和生物量对研究森林碳循环及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有重大意义。星载激光雷达GLAS(Geoscience Laser Altimeter System,GLAS)波形数据可以精确记录光斑内所有探测目标
河流筑坝是人类改造自然的重大举措,具有防洪、发电、灌溉、工业和城市生活供水、航运等重要经济作用,同时也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河流的生态环境,主要包括水文情势改变、通道阻隔、
该文通过实验分析了地膜的保温性能=保墒性能、防风蚀性能等物理性状.在了解地膜性能的基础上,选择了内蒙古呼包高速公路和北京郊区垃圾场试验区,进行了地膜的野外应用试验.
青藏高原上的夷平面直接记录了高原面高度的变化,以研究高原的隆升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以中昆仑夷平面来研究高原隆升过程和区域地貌变化史.运用GIS技术,以地形图为基础数据
该文首先分析了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空间运输联系的演变趋势及空间特征.以东莞市域为例,深入探讨了交通网络结构的演化及通达性空间格局的变化特征.该文选择人口、产
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写实主义画风传入黔地算起,贵州现代美术已有近80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它伴随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而兴衰沉浮,与时俱进,既取得了辉煌成就,也存在种种不足。值此
以贴梗海棠初开花朵为试材,研究了次甲基蓝、TTC、I2-KI、а?萘酚-联苯胺4种染色剂测定花粉生活力的效果,3种贮藏条件下(-20、4、25℃)花粉生活力的变化规律及离体培养时蔗糖
洁净的饮用水是人类健康的保障.有毒有机污染物虽然在水中含量甚微,却因其生物累积性和三致效应而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污染物既可来源于点源或面源污染,也可来源于自来水
该文在此背景下,选择广东10个高新区作为研究对象.与全国其他省份高新区比较,广东高新区整体发展水平高,在经济指标、科技环境、市场机制、思想观念等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但
该文以城市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为基础,分析了城市中具体地物的特征,发现地物结构明显,专题特性突出,从而产生对通过图像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的想法.于是在该文的工作中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