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锡林浩特断裂带是一条规模宏大,演化历史悠久的长寿断裂,它对古亚洲构造域的地质构造演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与划分作用。虽历来为地学专家所关注,但缺乏系统认识,研究程度较低。本文依托1:5万巴音胡硕分厂幅、锡林浩特炼铜厂幅、种蓄场桃林塔拉分场幅、锡林浩特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项目编号:1212010811005),系统研究了断裂带的空间展布、断裂期次、几何学、运动学,并结合地层发育、岩浆活动等方面调研和综合分析,对断裂带的构造属性进行探讨,获得以下成果:以本次研究为基础,通过对邻区及断裂沿线区域地质资料的系统总结,论证了锡林浩特断裂的存在并查明了断裂带的空间展布:锡林浩特断裂带西起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南、经红格尔,锡林浩特布哈特、石灰采石厂、石灰窑—下马场,自白音查干北东向转入西乌珠穆沁旗克旗煤矿—准木布台—道伦达巴苏木一线,东西两向仍存在延伸可能,整体NEE向呈向南东突出的弧形展布,长度在310km以上,是一条延伸远、规模大的区域性深大断裂。根据地质体之间接触关系,构造叠加关系和地质体变形变质异同等方面研究,得出锡林浩特断裂带主要是两期构造作用的产物,即加里东期和海西—印支期。卷入加里东期韧性剪切带的最晚地质单元为中志留统,且被石炭纪花岗岩(324.4±2.4Ma)侵入,由此提供了其形成时代的底限和上限,此外,研究区内外缺失泥盆纪沉积和岩浆活动的记录来看是地质构造活动的稳定期,该时段没有形成韧性变形的构造环境条件,因此其活动时限应为中志留世-早泥盆世;断裂带在海西-印支期再次活动,穿切沿带所有中生代前地质体,糜棱岩化花岗闪长加权平均年龄为275.4±5.5Ma(U-Pb),为该动力变质事件的下限年龄,同时锡林浩特岩群两组强变形斜长角闪岩样品中角闪石40Ar/39Ar坪年龄分别为263.11±2.3Ma、263.69±1.4Ma,均表明锡林浩特断裂带在印支期仍有活动。通过对断裂带各期次野外构造要素的描绘,得出锡林浩特断裂带加里东期构造样式是向北倾、向南倒伏的叠瓦状逆冲断层组合,海西-印支期断裂往往继承加里东方位或小角度斜切而成北东东向构造线,总体表现为NEE向的冲断构造。通过断裂同期岩浆、沉积特征分析,确定了锡林浩特断裂带的构造属性,加里东期控制了早古生代陆缘弧形成和发展;海西-印支期经历了再生小洋盆的开裂和关闭过程。通过以上对锡林浩特断裂带研究,结合对南部西拉木伦河断裂带已有资料的总结,认为兴蒙造山带最终聚合位置在锡林浩特断裂带与西拉木伦河断裂带之间(索伦-林西对接带),对接时间为早-中三叠世。同时兴蒙造山带是一多旋回造山带,与世界其它造山带相比,其造山作用较微弱,聚合方式属碰撞能量低的对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