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特有的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社会上的老龄化人口比重越来越多,养老方式也变得更加多类型化、多层次化。由于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孝文化的影响,居家养老还是大多数人推崇并接受的养老方式,但是城市现存老旧小区中的住宅建筑在设计上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因此如何对城市老旧小区中的住宅建筑进行适老化改造设计,使其能够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已经变成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其中的建筑内公共空间,由于其担负着住宅建筑中所有住户居民的公共竖向交通、停留休息和邻里交流的功能,因此其在住宅建筑的适老化改造设计中就显得更加重要。这是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要求相矛盾的。尤其是在北京,北京作为首都和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城市新总规对人民生活质量要求相对其他城市更高,然而现有大量老年人居住的小区住宅建筑建造时间比较早,公共交通空间很难适应老龄化社会人们的需求,许多部位有待改造。因此,本文拟以北京市老旧小区住宅建筑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现场调研、案例分析、归纳总结和设计实践的研究方法展开系统研究,进行该类建筑公共空间的适老化改造设计的策略研究。本文的研究分为以下五个部分:首先,系统梳理当前老龄化社会及居家养老背景,明确问题和研究对象,再通过文献查阅进行国内外研究进展,归纳建筑适老化改造设计发展趋势与空白点,再进行国内外经典案例的经验分析,总结国内外旧建筑公共空间适老性改造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其次,对北京市老旧居住小区的分布、改造数量、建筑适老化改造的经验做法、存在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其改造政策及公共空间改造设计要点,梳理出改造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为进一步改造设计研究提供基础指引。第三,对北京地区老年人的行为心理特点进行研究。从老年人的安全层面、行为层面、心理层面来审视老旧小区住宅建筑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设计问题,并探讨不同方面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改造设计内容。并结合居民的意向调查,在水平停留空间、垂直交通空间及其他重点部位进行改造设计研究,归纳出住宅建筑公共空间改造设计应关注的改造部位和设计要点。第四,通过设计实践实验进行检验。选取北京市西城区红居南街居住小区作为实际项目,进行老旧小区住宅公共交通适老性改造设计研究,利用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改造设计,检验研究的科学性与适用性,并探讨适老性改造设计的发展方向。最后,通过系统归纳分析得出结论。总结北京市老旧小区住宅建筑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设计要素要点,梳理相应的设计策略措施,以期对我国老旧小区住宅建筑公共空间的适老性改造提供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