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掺杂聚苯胺防腐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astl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苯胺以其良好的导电性、独特的掺杂-解掺杂过程、独有的抗点蚀性能和良好的环境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金属防腐领域。本论文以制备高性能聚苯胺防腐涂料为目的,从直接混合氧化聚合法制备高氯酸一次掺杂聚苯胺纳米材料出发,探究了高氯酸体系中不同反应条件对高氯酸一次掺杂聚苯胺性能的影响;将高氯酸一次掺杂聚苯胺经氨水解掺杂后,再用高氯酸、草酸、钼酸、单宁酸对其进行二次掺杂得到二次掺杂聚苯胺纳米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四探针电导率测试仪、红外光谱测试仪及紫外光谱测试仪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分析,并通过电化学工作站测试了不同聚苯胺-环氧树脂共混涂层的防腐性能;最后探究涂料中聚苯胺、颜料、助剂等因素对涂层基础物理性能和防腐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直接混合氧化聚合法中,合成高氯酸一次掺杂聚苯胺的最优反应条件为:苯胺过硫酸铵摩尔配比为0.8:1、温度为20 oC、酸浓度为1 mol/L、时间为24 h;此条件下聚苯胺产物获得最佳的纤维形貌,其纳米纤维直径在100-120 nm之间,长度达到600 nm以上,纤维产物相互交错形成网状结构;在聚苯胺产物获得最佳形貌的同时,其产率、电导率均得到最大值,其产率为110.11%,电导率为0.2S/cm。这表明聚苯胺产物形貌对其各方面性能具有重要影响,为聚苯胺二次掺杂功能材料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二次掺杂态聚苯胺的纤维较一次掺杂态聚苯胺和本征态聚苯胺纤维略有增长,且粗细较均匀,形貌良好;通过紫外、红外光谱图表明通过二次掺杂过程,二次掺杂酸能有效地掺杂到本征态聚苯胺分子结构中;交流阻抗测试结果表明防腐功能酸二次掺杂聚苯胺比高氯酸一次掺杂聚苯胺对Q235B碳钢具有更好的防腐性能,且不同的二次掺杂酸对其防腐性能影响较大,涂层在3.5wt.%NaCl中浸泡120天后,高氯酸一次掺杂聚苯胺涂层的阻抗值为4.21×106Ω·cm2,而单宁酸和草酸二次掺杂聚苯胺涂层阻抗值比其高出3个数量级,均保持在109Ω·cm2以上,其中草酸二次掺杂聚苯胺涂层的阻抗值最高,为1.34×109Ω·cm2。(3)聚苯胺含量、颜料含量、助剂含量对涂层的附着力都有一定影响,随着添加量的增加,涂层附着力都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通过电化学阻抗测试和盐雾试验发现,添加聚苯胺的聚苯胺-环氧树脂涂层对Q235B碳钢具备优良的防腐性能,且不同的成分含量对其防腐性能影响较大,在浸泡120天后,最佳涂层的阻抗仍保持为7.14×109Ω·cm2,盐雾试验结果也证实其具有很好的耐蚀性。综合以上因素考虑,确定聚苯胺-环氧树脂涂层的最优配方为:1wt.%草酸二次掺杂聚苯胺,10wt.%的磷酸锌,3wt.%助剂,其余为环氧树脂。
其他文献
<正>2010年4月20日,应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的邀请,我亲眼目睹了即将开幕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预展演练,心情十分激动,油然记起大约在9年前,我曾应邀分别参与《中国2010年上
期刊
2A12铝合金和7075铝合金是可热处理高强铝合金,铝合金的材料密度低,比强度较高。这类材料逐渐成为现代高速列车、轿车与小型汽车的理想替代材料。激光-MIG复合焊集合了激光焊
农业保险是防范化解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冲击的有效市场化手段,也是WTO框架下农业支持保护的“绿箱政策”。农户是农业保险市场的重要微观主体,推进农户
在经济社会发展大浪潮中,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化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必然趋势。ERP系统属于全新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频繁作用到工业企业日常管理中,极大地促进了工业企业管理水平提
铅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有毒重金属污染物,随着其污染的逐渐加重,已经影响到环境生态系统,特别对野生禽类的影响越来越重。硒是机体所必需的营养性微量元素,在动物的生理过程中
<正>近日,安阳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落实消防救援人员优待政策的文件,要求有关单位继续做好消防救援人员的优待工作,进一步激发消防救援人员投身消防事业的热情,增强许党报国、
声纳浮标是一种主要用于探测水下目标物体的浮标式声纳水声遥感探测器,传统的声纳浮标定位系统主要由飞机上的浮标投放设备、多频道超短波浮标信号接收装置、浮标信号处理和
随着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ERP系统在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在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统一处理业务数据、规范业务流程、提高决策科学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
<正>缩阴症是以突然起病,阴茎内缩伴少腹拘急,疼痛剧烈,手足厥寒,脉沉弦为特征的一种男科病。多因素体肝阴虚,阳气不足,复感寒邪,寒凝肝脉,厥阴气血壅滞所致。笔者运用经方当
会议
目的:基于现代文献的回顾性研究,归纳探讨痤疮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证素分布特点及组合规律、临床基本用药特点,为痤疮的进一步规范化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课题采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