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Bacteriophage)基因组中微卫星发生率和分布分析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qi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初,人们在非编码序列中发现大量的重复序列。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重复序列是基因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参与了基因的表达和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微卫星作为重复序列中比较简单的一类,因和多种人类神经系统疾病相关而引起重视,后来被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多个领域。微卫星的研究从真核生物逐步扩展到原核生物,近年来,才开始涉及到病毒领域。噬菌体是一类数量丰富、存在较久远的细菌病毒,是生物医学研究的模式生物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一些由细菌引起的疾病且不会对人体正常细胞造成伤害。本论文利用现有的数据库中的序列信息,以微卫星为侧重点,借助生物学、统计学、和计算机方法对噬菌体基因组中的重复序列进行分析。为了解病毒的进化过程和致病机理提供理论分析。本论文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1.T4噬菌体(T4-like viruses)基因组中微卫星和复合型微卫星分析(第2章)在本章中我们选择了噬菌体尾病毒目中的T4属的67条序列为样本,分析了其中微卫星和复合型微卫星的发生和分布模式。研究发现T4噬菌体中微卫星的相对丰度和相对密度与基因组较小的动物病毒和植物病毒相比,波动范围相差不大,复合型微卫星的发生率略低于所比较的五种病毒。为了进一步评估基因组相对较大的T4噬菌体微卫星发生是否属于偶然,我们用C语言生成了和下载序列(参考序列)具有相同碱基组成和基因组大小的随机序列来评估微卫星发生率。结果表明噬菌体中微卫星发生率虽然显著低于相应的随机序列,但微卫星对三碱基重复具有特定的偏好性。皮尔逊线性相关分析表明基因组大小与微卫星和复合型微卫星的发生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基因组中GC含量稍低于AT含量,但重复序列中的A/T含量却占了绝大部分,这可能是序列中较多的A/T聚集在一起比较容易形成发夹结构从而调控遗传信息的表达。复杂程度显著影响了复合型微卫星的数量;随着dMAX(相邻微卫星之间的距离)的增加,复合型微卫星数量也在缓慢增加。虽然T4噬菌体基因区较长,相对丰度表明较多的复合型微卫星出现在了保守性相对较低的基因间区。对T4噬菌体基因组中重复序列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T4噬菌体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和生物进化。2.噬菌体与疱疹病毒中的微卫星差异分析(第3章)我们在第2章发现微卫星在T4噬菌体中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长度一致的随机序列。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疱疹病毒和噬菌体一样,是一类基因组相对较大的病毒,且衣壳蛋白的结构相似性表明这两种病毒在起源上比较接近,可能存在共同的祖先。因此,我们从整个疱疹病毒目和尾病毒目中各选取46条基因组序列依长度编号,使编号对应的序列长度尽可能接近。结果表明噬菌体中的微卫星发生率显著低于相应的疱疹病毒。曲线拟合分析表明:GC含量在同一生物中对微卫星发生率存在显著影响,GC含量偏高或偏低,都会使重复序列的发生率大大增加。在不同生物中,GC含量一致的情况下,噬菌体中的微卫星含量比疱疹病毒中低了大约一倍。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种差异主要来自序列自身。疱疹病毒可能和宿主存在共同进化,出现了类似真核生物中心粒和端粒结构的中间重复区域和末端重复区域,这些区域存在大量的重复序列。另外我们发现噬菌体中的GC含量与宿主基因组的GC含量存在趋同的趋势,这为进一步证明噬菌体和宿主间的共同进化提供了依据。本章通过微卫星分析表明存在共同起源的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由于选择的宿主不同,和宿主存在共同进化导致基因组朝着不同的方向进化。这为进一步研究病毒的进化过程提供了帮助。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工具的使用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精细。特别是对于计算机的要求,经历了几代的变革更新。但是,对于传统的硅基半导体材料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器
在传统开口薄壁杆件结构力学计算中,常常忽略横向剪切变形和扭转剪切变形,为此本文引入剪切变形的影响,修正了uler-Bernoulli梁与Vlasov薄壁杆件理论,然后用刚度法得到考虑剪
现实物理环境大部分由流体组成,而空气和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两种流体,他们在大气和海洋中的流动决定天气、气候和洋流等地球大物理尺度运动。而大气和海洋往往被近似看做二维
水稻纹枯病是世界水稻三大病害之一,该病在水稻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均可发生,对水稻产量影响极大。目前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仍以化学药剂为主。因此,本论文针对辽宁省水稻纹枯病菌对己唑醇、噻呋酰胺和嘧菌酯3种不同作用机理的化学药剂的敏感性进行检测,并从中筛选对相同药剂敏感性差异较大的菌株以及针对己唑醇驯化的菌株,比较对相同药剂呈现不同敏感性菌株间生物学性状及生理生化的差异,期望寻找到对药剂敏感的生物学性状,为
频率是衡量电力系统电能质量的重要指标,当电力系统频率发生偏移时,会使得电能质量达不到要求,从而影响用户使用,甚至影响电力系统安全运行。自动发电控制(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AGC)是维持频率稳定,保证负荷与发电平衡的重要技术手段。当频率偏移或发电负荷不平衡时,AGC通过调整设定值改变机组出力,使频率恢复至正常水平。当前大多数火电机组都设有AGC功能,但不同机组间的
二次流现象在自然界、工农业生产及科学研究等领域常被广泛涉及,因而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研究二次流的运动特性不仅能创造经济效益,并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是计算流体力学研
铌酸锂(LiNbO_3)晶体具有较高的非线性光学系数以及较宽的光透射范围,在电光调制器、光限制器及集成光学器件等中可作为理想的光学元件。但该晶体的光损伤阈值较低,限制了其应用。由于金属纳米颗粒具有较大的三阶非线性光学系数及较快的光响应,结合金属纳米颗粒与LiNbO_3晶体的研究是增强其非线性光学效应的有效途径。本论文采用金属离子注入LiNbO_3晶体合成了不同形态的金属纳米颗粒,并对其纳米颗粒的合
近年来,分布式电源凭借污染性低和灵活性强的特点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其并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主动配电网的运行经济性和供电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减小配网运行的成本,提高电压水平,对各分布式电源的不确定性出力进行充分消纳,本文针对主动配电网的优化控制进行了研究。本文针对主动配电网的运行特点,对其进行了区域划分,构建了综合决策、全局优化、区域优化三层的控制体系。并且,为保持优化的连续性,提出空间尺度和
白细胞介素-2(IL-2)是一种调控人体免疫系统稳态的极为重要的多功能细胞因子。IL-2最早发现于1976年,是第一个被克隆的细胞因子,也是第一个被证实在治疗癌症和免疫缺陷疾病方面具有临床功效的细胞因子。IL-2是分子量为15.5~16k Da,由四个α螺旋组成的束状Ⅰ型细胞因子。其主要由CD4+T细胞产生。此外,CD8+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细胞和肥大细胞都可以产生IL-2。在正常状态下,I
目的:研究围绝经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并探讨不同证型与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围绝经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6年12月至2019年2月于山东省中医院和山东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的围绝经期2型糖尿病患者。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年龄、糖尿病病程等)和代谢指标(如血脂、血糖、尿酸等),通过SPSS22.0软件统计,分析围绝经期2型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