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发展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绿色建筑开始逐渐被推广。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处于初期阶段,由于建设方和受益方信息不对称,绿色建筑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发展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绿色建筑开始逐渐被推广。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处于初期阶段,由于建设方和受益方信息不对称,绿色建筑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而绿色建筑综合效益是衡量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鉴于此,如果能识别出绿色建筑综合效益的影响因素,对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梳理分析,明确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则有助于对绿色建筑综合效益的提升。但是在现有的关于绿色建筑的研究中,对于其综合效益的研究较少,大多是从经济效益、增量成本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进行研究,对综合效益的影响因素和测算指标相对不够完善,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从系统角度对绿色建筑综合效益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识别出绿色建筑综合效益的影响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出了绿色建筑综合效益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因素,对绿色建筑的综合效益从经济、环境、社会三个方面分别进行探讨,并构建了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其次,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和Vensim软件建立了绿色建筑综合效益仿真模型。最后,结合赣州市某绿色建筑住宅项目案例,对该项目未来的综合效益情况进行模拟仿真,通过调整“可再生能源节能、使用高效节水器具、利用可循环建材、采用透水地面”的应用比例,进行多次模拟仿真,并观察该项目后期综合效益变化趋势,进一步对各影响因素的敏感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绿色建筑项目的运营阶段,绿色建筑的综合效益会随着时间的累积逐年增长,最后其波动范围逐渐减小;通过引入系统动力学所建立的绿色建筑综合效益模型,定性描述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定量分析模型中的状态变量,将案例数据代入模型,预测该项目综合效益未来变化趋势;在该项目中平均医疗费、提高工作效率、节电量对综合效益有着正向敏感性,且敏感程度依次增强,绿色建筑的相关建设者可通过各因素的敏感性来确定最终的综合效益情况,进而为今后的绿色建筑综合效益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森林立地类型划分及评价是森林培育的基础工作,森林资源状况是评价森林健康持续发展和森林总体功能的重要依据。在肥西县选取有代表性的地块共设立样地48块,调查测定其林分测树因子和土壤因子,对肥西县森林立地类型进行了划分和评价。在此基础上,以本县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和林地保护规划资料等为依据,对肥西县森林资源现状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如下。1、依据逐级控制的原则,将肥西县森林立地共划出3个立地类型亚区,5个立地类
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共计有苔藓植物29科63属192种(包括12变种1亚种)。其中苔类植物8科9属14种;藓类植物21科54属178种。其区系的基本特征是:地理成分多样,区系联系广;区系成分以北温
井下机器人作为输送测井及其他井下作业装置的仪器,在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水平井井下作业中。本文以轮式井下机器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驱动机构工作原理及特点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研究。(1)根据井下机器人驱动机构的工作原理,设计搭建了驱动机构滚滑磨损实验台,在模拟井下机器人的运行过程中,利用在线铁谱监测仪器实时监测爬行轮与套管壁接触过程中的磨损情况。(2)建立驱动机构简化力学模型,分析影响机构牵引力
互联网是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技发明,它促进了社会生产生活的进步和信息传播的变革,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变化发展。但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法律问题,比如用户利用网络实施侵害他人名誉权、隐私权、专利权等民事权利的现象越来越常见。针对网络侵权问题,虽然我国现行立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已做出规定,但是由于相关立法规定过于笼统,在理论上未形成统一,导致在
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公路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公路收费权质押的出现有助于解决公路项目在建设初期普遍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也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公路建设项目发放贷
研究基于诗词意境的情境韵味,来寻求用户体验产品创新设计的方法。首先,根据设计对象,分析用户对其的情感体验需求。其次,选取一首符合用户体验需求的诗词意境,深入分析诗词
精准扶贫和振兴乡村经济,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未来三年将是我国大力推动脱贫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特殊时期。农商行作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跃式发展,中国在国际上政治地位提升,中国越来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了解中国这条正在苏醒的巨龙。为满足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的需要,同时也是出于将中国优秀的、悠久的传统文化传播给更多受众的需要,对外汉语教学应运而生。文化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部分,是语言背后的内涵所在,语言是打开中国文化之门的钥匙,钥匙仅作为开门的工具,我们真正需要探索的是门内的广阔天地,因而文化教学在对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