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前列腺周围区良性增生结节与移行区增生(结节)是否存在相关性,我们测量了周围区增生结节与移行区外表面之间的距离,并观察它们之间是否存在解剖学上的联系,同时,我们还对比研究了前列腺周围区及移行区增生结节组织学成份的异同。材料和方法:1、前列腺周围区及移行区增生结节的标本均来自尸检组织。2、2004年8月至2006年6月,因与前列腺疾病无关而死亡的患者,取其前列腺经福尔马林固定一周后,垂直于尿道取材,于精阜水平以下前列腺外腺区共发现良性增生结节12例。3、对发现存在周围区增生结节者,同时取与其相应大小内腺增生结节作为对照。4、测量前列腺周围区增生结节与移行区组织外表面之间的距离,并肉眼观察其与移行区组织之间是否存在解剖学上的联系5、周围区及移行区增生结节组织切片经HE染色后,由有经验的病理科医生在双盲情况下进行诊断。6、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结合计算机辅助图像定量分析系统,对前列腺周围区及移行区增生结节中的间质、上皮所占比例,及间质中平滑肌、纤维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以及胶原蛋白Ⅰ、Ⅱ、Ⅲ、Ⅳ各成份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1、前列腺周围区增生结节呈白色,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最长径为4~9 mm((?)±S,5.8±1.3mm),结节距前列腺移行区组织外表面的距离为2.5~5.0mm((?)±S,3.9±0.8mm),它们之间未见明确的解剖学上的联系。2、前列腺周围区良性增生结节中间质、上皮所占比例分别为69.32±8.35%和16.08±5.36%;移行区良性增生结节中间质、上皮所占比例分别为74.58±8.95%,和15.82±6.41%,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5,0.91)。3、前列腺周围区及移行区增生结节间质中的平常肌、层粘蛋白、纤维粘连蛋白、胶原蛋白Ⅰ、Ⅱ、Ⅲ、Ⅳ成份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结论:1、发生于前列腺周围区的良性增生结节,可能为原发于周围区而与移行区组织增生并无关系。2、前列腺周围区良性增生结节中间质成份比移行区增生结节相对较多,但二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前列腺周围区增生结节间质中各组织学成份与移行区增生结节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