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典籍英译到如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最初,传教士与汉学家占据中国典籍英译的主导地位,如今,中国译者已经开始有意识地系统翻译中国典籍,为文化传播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但是,中国译者翻译的中国典籍在目标读者中的反响不及汉学家所译的中国典籍却是不争的事实。本文通过比较《孟子》理雅各译本与赵甄陶等的译本,探讨两个译本的得失,指出在翻译《孟子》等中国典籍英译中应该注意注释、风格、文化等的处理。第一章为文献综述,介绍前人对中国典籍英译的研究,对《孟子》英译的研究,以及本文所选两个译本的简介。第二章从文本注释层面对比两个版本,重点在于说明注释在典籍英译中的重要性,指出《大中华文库》收录的赵甄陶《孟子》译本在此方面的不足及其原因。第三章从风格再现层面对比分析两个译本,指出两个译本在处理语篇翻译,包括措辞、句子结构、连贯等方面,及修辞手法翻译时,分别采用了哪些翻译方法,从而得到什么样的译文风格。第四章从对比分析两个译本所采用的文化翻译策略,及这些策略对实现文化传播带来怎样的结果。论文最后部分为结论,《大中华文库》收录的《孟子》英译本最大的缺陷在于文外注释出现明显错误,文内注释不足。在风格方面,这个版本采用了当代英语,失去了中国典籍的典雅感觉,建议适当采用比较正式的词语及句型。而文化翻译中,采取了意译或归化手段,没有完全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还可能造成文化失真,误导读者。建议对重要的文化概念采取异化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