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低氮排放饲料配方的筛选与应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smi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通过16种不同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饲料对草鱼幼鱼的饲喂,筛选出一组生长性能较好、总氮排泄率较低的饲料配方。然后对该饲料配方进行改进后在饲料厂加工成试验饲料,通过和对照饲料(市售某品牌商品饲料)分别在主养草鱼池塘中的投喂,评估试验饲料在减少氮排放上的效果。1.实验室条件下的草鱼低氮排放饲料配方的筛选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等比例混合油为脂肪源,配制4个蛋白水平(20%、25%、30%、35%),每一蛋白水平设4个脂肪水平(4.5%、8%、11.5%、15%),共16组饲料。每组设3个重复,每重复放养20尾初始体重16.84±0.28g草鱼,在水温23—29℃的室内流水系统中养殖70天,试验结束后通过测定其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鱼体成分评价饲料的蛋白和脂肪含量对草鱼幼鱼的影响,分析提高饲料的脂肪含量在减少草鱼幼鱼的总氮排泄率上的效果。结果表明,当饲料的蛋白含量较低时,提高脂肪的含量能显著提高草鱼幼鱼的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降低饲料系数、摄食率和能量沉积率,但在蛋白含量较高时脂肪含量的变化对其影响不显著。各饲料组间的肥满度无显著性差异。饲料的脂肪含量一定时,低蛋白含量饲料组的总氮排泄率低于高蛋白含量组;饲料的蛋白含量一定时,脂肪含量的升高能降低草鱼幼鱼的总氮排泄率。蛋白含量一定时,提高饲料的脂肪含量,能提高肠道和肝胰脏的脂肪酶活性,淀粉酶活性呈显著下降的趋势,但蛋白酶活性没有显著性变化。在蛋白含量一定时,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鱼体脂肪含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蛋白含量呈升高的趋势,但在蛋白含量35%饲料组,蛋白含量无显著性差异;水分和灰分含量在蛋白含量20%时有显著差异,其余各组也无显著性差异。在低蛋白含量饲料组中,脂肪有明显的节约蛋白质的作用,但在高蛋白饲料组中脂肪的节约作用不明显。由生长性能、蛋白质利用率和总氮排泄率的试验结果得出,草鱼幼鱼饲料的蛋白含量为25%、脂肪含量15%、蛋白能量比为15.20mg/kJ时获得较大的生长性能和较小的总氮排泄率。2.低氮排放饲料在主养草鱼池塘中的应用在以草鱼为主要养殖品种的8个标准池塘中分别投喂试验饲料和对照饲料,进行为期283天的养殖试验,饲养期间分10次对养殖池塘部分水质指标进行检测,起捕后对生长性能和氮、磷收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时期试验组的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氮、总磷含量分别在6月12日—11月1日、7月5日和8月29日、7月5日—11月1日、8月1日—11月1日、8月1日—12月23日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期悬浮物含量差异不显著,试验组的总饲料系数和吃食性鱼类饲料系数低于对照组,以鱼体形式产出的氮磷比例高于对照组。这表明,相比对照饲料,试验饲料在养殖中期能显著降低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氮和总磷含量。
其他文献
电子散斑干涉测量法(Electronic speckle pattern interferometry简写为ESPI)是一种现代光学测量技术,与传统方法相比,它具有非接触式,测量精度高,表面不需特殊处理等优点,被
本文从变形构造、变形式样、变形机制及相关的变形一变质关系研究人手,厘定了丹巴地区的构造层次。在纵向上将主造山期滑脱构造划分了三个变形构造域:上部变形构造域、中间变形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和园林学科的不断发展,知识产权,尤其是知识产权中的著作权、专利权和技术合同正逐渐渗透到园林规划设计及相关领域的各个方面,由此产生
会展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已经成为国内外许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纵观国际会展业的发展趋势,亚洲已经成为会展业的新的热点,而我国更有望成为亚洲的
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和知识是绝大多数企业前进的推动力量,而培训则常常是提供信息、知识及相关技能的重要途径,成为了企业发展的战略性要求。将员工培训视为一种投资,企业越
竹子是中国宝贵的植物资源,其虚心有节、挺拔凌云,被视为中华民族“谦虚、气节、坚贞”的象征,于历史和民族的最渊源和最深的地层,流荡着中华民族的气质和审美意识,奠定了中
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令我国生态环境不堪重负,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必然的选择。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建设资源
近年来,随着我国能源问题的日益严峻,能耗大户——城市民用建筑系统的节能改造已成为缓解我国能源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推行北方城市民用建筑系统的节
本文的主题是政府调控房地产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房地产宏观调控是一个系统工程,国家陆续颁布的宏观经济政策所构成的调控体系与房地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力求通过对房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是一项世界性难题,也是地质、地球物理和油藏工程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前沿性课题。它是油田开发调整、改善油藏开采现状及提高采收率的基础,更是油藏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