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寨文化再探讨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uto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前第四千纪中叶,盛极一时的西阴文化逐渐解体,标志着仰韶时代晚期的到来。这一时期,中原及周边地区各考古学文化之间的交流异常活跃,并引发了较大规模的人群迁徙。伊洛-郑州地区地处“以晋陕豫临境地区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的东侧,在仰韶时代晚期,其东临面向海洋的大汶口文化,西临面向内陆的半坡四期文化,南面以江汉平原地区为核心区域的屈家岭文化、北面豫北冀南地区的大司空文化,都与其互有影响、渗透。由于秦王寨文化地处几大文化系统交汇的中心区域,并且其本身遗存丰富、特点鲜明,具有较强的融合性,使其成为探讨该地区文化交流、明晰考古学文化谱系的重要一环。本文从对大河村遗址仰韶晚期遗存的分析入手,并与相关遗址进行比对,从中辨识出秦王寨文化遗存并界定其文化内涵,从而进一步探讨其分期与年代,在此基础上,对秦王寨文化和其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交流做简要分析,以期架构起伊洛-郑州地区仰韶晚期的文化格局。本文的论述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论概括本文的写作缘由与研究目的,理清研究对象的时空范围。回顾伊洛-郑州地区仰韶晚期考古学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历程,依据近年公布的新材料,指出以往研究中可能存在将秦王寨文化与大河村文化相混淆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秦王寨文化的必要性。第二章秦王寨文化的内涵从大河村遗址仰韶时代晚期遗存入手,辨识出两种年代上有早晚、文化面貌上有亲缘关系的考古学文化,与秦王寨遗址的遗物进行比较,明晰了秦王寨文化的内涵并将其与大河村文化区分开来,确认了二者为同一谱系、接续发展的考古学文化。第三章秦王寨文化的分期对大河村遗址的秦王寨文化遗存进行详细分析,并与相关遗址的遗存进行比对,着眼于层位关系,分析其陶器组合、形制与纹饰,将秦王寨文化分为四期,并总结指征性器物鼎、罐、盆、钵、瓮的演变规律。第四章秦王寨文化的源流与年代确认了秦王寨文化上承大河村仰韶第二期遗存,即西阴文化晚期的地方类型,下启大河村文化。将秦王寨文化的绝对年代判定为约公元前3400年—前3000年。第五章秦王寨文化与周边考古学文化的关系探讨了秦王寨文化与海岱地区的北辛-大汶口文化系统、汉水流域的屈家岭文化、关中地区的半坡四期文化、豫北冀南地区的大司空文化的关系,分析各考古学文化间的互动,区分出秦王寨文化遗存中本体文化和外来因素。第六章伊洛—郑州地区仰韶时代晚期的文化格局与新时代的启幕归纳仰韶晚期伊洛-郑州及其周边地区的考古学文化迁徙过程,分析秦王寨文化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并指出秦王寨文化北上的动因和产生的影响。以釜形鼎为切入口,点明秦王寨文化是中原地区向龙山时代迈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第七章结语本文在对大河村遗址仰韶晚期遗存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明晰了秦王寨文化的内涵,修正以往学界将秦王寨文化与大河村文化相混淆的错误认识,探讨了秦王寨文化的分期、年代与源流,并将其置于仰韶晚期文化大迁徙的历史背景下,指出其处于文化融合的中心区域,在中原地区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以元明时期制作,同时经考古发掘出土的仿古器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器型与纹饰上的类型分析,系统总结其时代、地域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其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对元明时期仿古器皿的时空范围及具体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元明时期仿古器皿的发现与研究情况进行了回顾,总结了过去研究的不足。第二章主要以材质和器型为标准对目前已发表的元明时期仿古器皿进行区分,并结合礼图对其仿古来源及用途
学位
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是中国体制机制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为了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提高单位经营效益。但是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预期的效果并未实现,陷入了不完全市场化的状况。本文选取A单位作为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的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单位的企业化过程进行分析,探寻事改企的可能路径。研究发现,事业单位在企业化改革的过程中面临着宏观和微观的双重制约。从宏观来看,事改企与国企改革的路径有一定的趋同,同时存在着一定
学位
现代人的起源与扩散是旧石器考古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蒙古国作为现代人北方扩散路线上的重要地区,在国内却鲜有学者关注。目前,蒙古国已发现了上千个旧石器遗址和地点,其中一些遗址经过多年的发掘和研究,积累了很多新资料,为解决该地区旧石器相关问题提供了新数据。杭爱-肯特山横亘于蒙古国中部,将蒙古的旧石器分为南北两个大的区域,北部的色楞格河流域与俄罗斯贝加尔地区相接,具有相近的文化面貌;而南部为戈壁和草原,与中
学位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农业税改革与乡村体制改革,切断了村民与政府之间的强权纽带,基层政权缺乏制度性交流渠道,对农民的组织和动员能力也随之减弱。同时,农业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化以及资本下乡带来农业经营规模化,大量离农人口被工业化吸纳,农村人口日益减少,“空心化”加剧了乡村公共性的衰落。城市化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这一发展过程会带来农村的阵痛,一方面我们既要见证历史的进步,另一方面也要承担应尽的道义与
学位
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社区是势之所趋,而小区则是社区治理的基本单元,改善小区环境,使小区中的组织力量成为社区的“协助之手”,是社区善治的应有之义。长期以来,对小区问题的学术研究多集中在业主维权领域,但另一个广泛存在的小区治理难题则有些被忽视——老旧小区与物业弃管小区如何实现长效自治自管,而业主自行管理小区物业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实践。除此之外,也有许多商品房
学位
本文以《西铭》为文本依托,集中阐释了张载“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随后又分析了其“天人合一”思想所寄予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最后努力发掘了其思想特点与现代意义。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章从“由天生人”的角度阐释《西铭》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论文指出,张载的“天人合一”主要包括两个环节:一是“由天生人”;二是“以人致天”。本章主要包含两个内容:第一,通过解读“太虚即气”与“乾父坤母”的理论内涵,阐释
学位
本文以朱子的“心统性情”为主要论题,旨在厘清其所蕴含的宇宙论、心性论、工夫论为一体的内在义理,突出朱子“心统性情”所蕴含的体用结构,挖掘其所蕴含的现代价值。第一章以思想发生学为理论方法追问朱子提出“心统性情”的历史缘由,即从哲学史的角度梳理朱子之前儒家心性学说的发展以及佛学心性论对朱子的影响,阐述朱子本人“心统性情”思想的发展历程。第二章从本体论角度阐述朱子“心统性情”的本源结构,分析朱子心性论中
学位
罗素摹状词理论对语言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总的来说,罗素对摹状词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代表作是1905年发表的《论指谓》一文。罗素在这篇论文中对指称词组做了初步的研究,特别是对有指称功能的限定摹状词做了重点研究。通过严格区分专名、限定摹状词与非限定摹状词,罗素指出传统哲学中有大量伪装的专名(例如“金山”),这些专名是缩写的摹状词。摹状词的本质是有空位的函数表达式,并不具有独立的意
学位
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带来的是巨大的养老负担。传统养老模式也出现了资源整合不足、专业度不够等弊端以至于无法应对当今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问题。伴随信息技术的崛起,能够满足老年人基础生活照料、护理救助、专业心理疏导等多样化服务需求的智慧养老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在政策的支持下,在试点和项目的发展下,为实现家庭、社区和机构的养老资源整合,智慧养老服务应运而生。但是我们惊异地发现,虽然智慧
学位
在语言文字系统中,字符出现的顺序对于词汇的识别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对字符转置效应多加研究。字符转置效应是指当单词内部字符发生变化时,字符转置形成的非词更易被误认为原单词,也更容易激活原单词的识别。本研究采用掩蔽启动范式对汉语词汇的字符转置效应进行了探索,掩蔽启动范式是通过控制启动时间(即启动刺激呈现的时间),并在启动刺激前后加入掩蔽符号(如“####”),以减少被试察觉目标项前的启动项的可能性。近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