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冠心病住院患者的共病发生现状,及常见的共病类型;了解不同临床特征的冠心病患者共病发生情况及共病发生率差异的比较,并进一步分析冠心病共病发生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冠心病共病患者的临床管理及健康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属于病历回顾性分析。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最终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开封市某综合性三甲医院心血管内科病区住院的4215例冠心病患者住院病历资料作为研究材料。摘录上述冠心病患者病历中相关内容:一般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居住地、文化程度;生活行为相关资料:吸烟史、饮酒史、体重指数;疾病相关资料:冠心病家族史、冠心病发病年龄、冠心病病程;疾病诊断。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建数据库,双人录入数据。数据分析使用SPSS23.0软件。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秩和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4215例冠心病患者中,女性患者1972例,男性患者2243例,最低年龄30岁,最高年龄98岁,平均年龄(65.69±11.63)岁,男性患者平均发病年龄(60.26±11.81)岁,女性患者平均发病年龄(65.38±10.58)岁。以女性、已婚、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城镇居住、体重超重、病程<1年、发病年龄61~70岁患者居多,有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者较少。2.4215例患者中,无共病患者303例,有共病患者3912例,共病发生率为92.81%。3.冠心病患者共病种类为175种,参考ICD-10国际疾病诊断标准,按照系统和疾病类型共分为15类。依据共病患者频数排序,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3171例,75.23%),共15种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1530例,36.30%),共14种;消化系统疾病(961例,22.80%)共24种疾病;神经系统疾病(961例,22.80%),共20种疾病;呼吸系统疾病(408例,9.68%),共14种疾病;泌尿系统疾病(287例,6.87%)共15种疾病;骨骼关节类疾病(212例,5.03%),共13种疾病;血液系统疾病(90例,2.14%),共5种疾病;肿瘤相关疾病(84例,1.99%),共22种疾病;眼部相关疾病(46例,1.09%);耳鼻喉类疾病(41例,0.97%),共12种疾病;精神和行为障碍疾病(39例,0.93%),共3种疾病;风湿性疾病(18例,0.43%),共4种疾病;口腔相关疾病(11例,0.26%),共3种疾病;皮肤相关疾病(9例,0.21%),共4种疾病。4.主要共患疾病按照顺位选取前10种,依次为:原发性高血压(2280例,54.09%),心功能不全(1502例,35.63%),2型糖尿病(892例,21.16%),血脂异常(515例,12.22%),心房颤动(340例,8.07%),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狭窄(314例,7.45%),脂肪性肝病(225例,5.34%),低钾血症(188例,4.46%),慢性胃炎(179例,4.25%)。5.冠心病患者共病数量为0~6类。无共病患者303例,共患1类疾病者1234例占比29.28%,共患2类疾病者1541例占比36.56%,共患3类疾病者848例占比20.12%,共患4类疾病者258例占比6.12%,共患5类疾病者27例占比0.64%,共患6类疾病者4例占比0.09%。共患2类疾病者最多,常见的共患2类疾病类型为:冠心病+循环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6.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居住地、体重指数、冠心病发病年龄、冠心病病程的患者共病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女性患者、75岁及以上患者、农村居住患者、肥胖患者、71~80岁发病患者、病程11年以上患者共病发生率较高。7.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共病数量与患者年龄、体重指数、发病年龄、冠心病病程的秩相关系数r>0,有统计学意义(P<0.05)。8.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居住地、冠心病病程、吸烟史、体重指数是共病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1.冠心病住院患者共病发生率较高,且共病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2.冠心病共病的种类繁多,以共病循环系统疾病和共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较为常见。3.冠心病常见共病:原发性高血压、心功能不全、2型糖尿病、脑梗塞、血脂异常、心房颤动、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狭窄、脂肪性肝病、低钾血症、慢性胃炎。4.冠心病患者共病数量为0~6类,以共病2类疾病者最为常见。5.冠心病共病数量与冠心病患者年龄、发病年龄、冠心病病程、体重指数呈正相关性,即冠心病共病数量随着患者年龄、发病年龄、冠心病病程、体重指数的增加而增加。6.年龄、居住地、吸烟史、体重指数、冠心病病程是影响冠心病共病发生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