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提升我国女子竞走项目科学化训练水平,运用专家访谈法、测试分析法、跟踪观察法以及个案分析法等,以我国三名女子竞走运动员备战里约奥运会年度训练安排为研究对象,对奥运年全年训练周期、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负荷安排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包括:(1)全年在双周期安排模式下,通过小周期的板块训练,实现全年训练负荷的平稳有序发展。(2)全年训练内容以专项有氧能力为核心,技术为关键,重视技术性小力量,强调有氧能力发展的同时提升技术能力,力量和速度训练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冬训初期力量训练占比大,夏训占比小,而速度训练安排相反。其中,一般准备阶段,以有氧能力和力量耐力为主,重视技术改进和完善;专门准备阶段,提升有氧能力的基础上发展混氧能力,强调建立技术动力定型;比赛期注重有氧和混氧能力向比赛转化,突出稳定的技术能力。(3)全年训练手段安排方面,以大负荷量课为核心,大强度课为突破口,技术训练强调体能化、系统化以及技术与速度协调发展。其中,刘虹和切阳什姐注重功能性力量,技术训练强调整体技术协调能力。吕秀芝强调下肢力量,技术训练突出纠正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个人技术风格。(4)由刘虹和切阳什姐全年负荷安排可知,两位运动员常年坚持中、低强度大负荷量积累,两个周期均重点发展专项有氧能力,并通过适当安排大强度负荷,促使机体完成“刺激-适应-再刺激-再适应”过程,逐步提升竞技能力。而由吕秀芝全年负荷安排可知,其将中、低强度有氧训练作为全年训练主体内容,冬训与夏训阶段分别侧重于发展基础有氧能力与提高专项有氧能力,在低强度、大运动量累积效应的基础上,通过适时穿插大强度内容,引起机体新异刺激,提高竞技能力。(5)全年训练中,三位运动员均具有在保证有氧能力厚度的基础上,通过适当安排大强度混氧和无氧能力训练“拉动”有氧能力的特点,即“提低—限高—增量”的总体特点。高原训练前均注重有氧能力的沉淀,高原训练过程中强调高原训练平原化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递增专项有氧能力负荷强度;赛前阶段,均安排两周时间的减量训练进行调整,表现为减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但是,由负荷变化可知,刘虹和切阳什姐全年负荷强度以专项有氧能力为核心,强调长期持续高质、大负荷量、大强度刺激的训练理念,而吕秀芝呈现出“平台”与“阶梯”相结合的强度增加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