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三阳清解液采用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的临床效果,并对其三阳合病理论进行探讨。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患儿共18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3组,其中口服组(A组)、直肠滴入组(B组)、乙状结肠滴入组(C组)各60例。经上述方案治疗3天后,观察3组患儿在临床总疗效、中医症状积分改善、退热起效时间、完全退热时间、合并用药次数、各时间点体温变化、可操作性及患儿的依从性等方面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B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P<0.05);C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P<0.05);B组和C组总有效率无差异(P>0.05)。(2)在治疗4h、16h、24h后,A组患儿的体温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h、12h、16h、24h、36h后,A组患儿的体温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5h、4h、12h、16h、24h后,B组患儿的体温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上,三组患儿治疗前后组内积分的改善有显著差异(P<0.05)。B、C两组患儿分别与A组进行比较,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有显著差异(P<0.05);B、C两组患儿治疗后比较症状积分无差异(P>0.05)。(4)退热起效时间相比,C组短于A组和B组,B组短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完全退热时间相比,C组短于A组和B组,B组短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患儿治疗过程中合并用药次数上,B与C组之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C组少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在患儿对不同给药途径的依从性上,C组依从性最强,其次为B组,A组依从性最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灌肠给药的可操作性上,C组的可操作性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三阳清解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效果明显;其中C组在完全退热时间、退热起效时间及依从性方面均优于B和A组;(2)C组和B组在中医症候积分改善、临床总有效率及合并用药次数方面均优于A组,而B、C两种给药方法所取得的临床疗效基本相同;(3)三阳清解液乙状结肠滴入疗法具有临床疗效肯定,操作更简单,患儿依从性更好,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具有在儿科推广应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