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对瓦氏黄颡鱼生长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ly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为期60天的瓦氏黄颡鱼生长实验中,每天定使用四种不同形式超声波对鱼体进行辐照。实验结果表明:每天受频率23KHz,声强400mW/cm。的连续3分钟的超声波辐射的鱼体平均体重增长最快,比对照组平均体重增长快19%(P肝胰脏>胃;脂肪酶的活力强弱为:前肠>胃>肝胰脏。 从超声波对瓦氏黄颡鱼不同组织消化酶活力情况来看在超声波的作用下,瓦氏黄颡鱼胃蛋白酶与肠蛋白酶受不同形式的超声波影响显著(P<0.05):超声波连续辐照组>超声波脉冲辐照组>空白组。瓦氏黄颡鱼胃脂肪酶受不同形式的超声波的影响不显著(P>0.05)。瓦氏黄颡鱼肠脂肪酶受不同形式的超声波影响显著:超声波脉冲辐照组>超声波连续辐照组>空白组。不同形式的超声波强度对瓦氏黄颡鱼胃淀粉酶的活力影响显著:对于瓦氏黄颡鱼肠淀粉酶的影响不显著。其次,在体外蛋白酶测定的反应过程中,用频率为29KHz超声波进行辐照,其反应速度随声强的增大而提高。在最高声强下(1172.3mW/cm2),前肠、肝胰脏及胃的蛋白酶活性与不用超声波组相比分别提高了47.37%,32.86%和43.25%;脂肪酶活性则分别提高60.78%,124.14%和50.00%:淀粉酶活性分别提高5.42%,11.68%和32.26%。通过透射电镜切片来观察不同强度的超声波(100mW/cm2与400mW/cm2)对于瓦氏黄颡鱼表皮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超声波的作用下,表皮细胞表面小嵴呈弥散状分布,小嵴的长度增加:部分表皮细胞间间隙距离增大,表皮的紧密连接被分开:表皮细胞层整层脱离,个别细胞发生游离;表皮细胞膜缺失、破损造成表皮内涵物释出;细胞内部发现稳定状的空化泡;黏液细胞破裂。 瓦氏黄颡鱼连续组的蛋白酶活性较高可能是由于连续超声波对瓦氏黄颡鱼所造成的损伤导致其蛋白需求量增大。这种损伤也可能造成瓦氏黄颡鱼的应激反应,从而使脉冲组的瓦氏黄颡鱼脂肪酶高于连续组的瓦氏黄颡鱼脂肪酶。 综上所述,本实验初步表明低强度的超声波可以促进鱼类的生长。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生物统计方法研究了两种壳色虾夷扇贝的形态指标与鲜重的相关关系,建立壳长、壳高和壳宽估计鲜重的最优多元回归方程。应用同工酶技术和RAPD技术对两种壳色虾夷扇贝的
鼠尾藻隶属墨角藻目、马尾藻科、马尾藻属,是我国沿海地区重要经济藻类之一。鼠尾藻具备生物量大、藻体胶体成分少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海参、鲍鱼饲料行业。随着刺参养殖的快速
本文通过对不同体色红罗非鱼生长性能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观察不同体色红罗非鱼生长性能的差异,并对不同体色红罗非鱼进行遗传差异分析,筛选与其生长相关分子标记,以期建立一
海洋经济鱼类具有水平和垂直移动的生活习性、并且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其空间分布复杂且随时间(年、月、旬等)发生变动。传统的渔业资源空间分布研究均基于某一空间尺度(网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是滋补和药用的精品,20世纪90年代末在我国的山东和辽宁两省掀起了刺参人工养殖的热潮,刺参已成为推动我国北方沿海养殖业发展的新兴养殖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