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席勒美育思想——从新时期席勒美育思想研究说起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x3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化运动将西方导入了一个无论在日常生活、社会制度、价值观念还是在思想方式上都迥然有别于传统社会的全新世界。人在这个世界中不再是“神”的奴从,他们用理性将“神”踩在脚下转而把自己武装成为世界的新主宰。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理性逐步显露其独裁本质。它以“同一性”的强权剥夺了一切属于非理性领域的人性的合理诉求,最终造成了人性的分裂,也使现代文明步入了危机。 作为诗人和哲学家的席勒敏锐地观察到了这种“现代性后果”,提出通过审美教育激活人性中的感性机制,用感性力量反抗理性的霸权和专制,最终求得人性两大机能的和谐与平衡。席勒美育思想由于在感性权利伸张方面的高强力度而引导了审美现代性的第一次出场。本文便是立足于席勒美育思想的基本原理,力图从审美现代性的视角多层次地审视席勒美育思想,赋予其新的理论内涵和时代意味。 全文分五个部分(章):导论部分解析现代性、审美现代性、教育现代性三个重要概念;第一章,概述中国新时期席勒美育思想研究状况,通过对学术史的梳理提出新的问题,从中明晰席勒美育思想的审美现代性研究的本土学术情境;第二章,从社会工业化进程、启蒙现代性规划、康德美学、教育现代性四个方面探究席勒美育思想的现代性多重背景;第三章,从四个角度全面深入剖析席勒美育思想的审美现代性内涵:一、感性的回归。席勒针对启蒙理性的偏至而导致的人性分裂,提倡通过审美教肓来恢复感性的合法权益,最终使感性在审美游戏的和谐机制之中实现了于文艺复兴之后的第二次回归;二、艺术的社会批判作用和美育功能。席勒在康德之后再次明确了艺术的自律性问题,使艺术的社会批判作用和美育功能得以突显;三、席勒的政治理想和生存理想。席勒通过美育最终要解决是政治问题,但席勒所谓的政治是一个关涉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内容的广义范畴,而审美生存正是席勒心目中理想的生存模式,所以,在席勒那里,政治理想与生存理想是相通的,它们都指向审美;四、审美体验的道德效应及其现代性意义。席勒在明确区分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的基础上又微妙地指出了审美体验的道德效应,这对失败了的现代性道德规划具有积极意义;第四章,概论席勒美育思想在现代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并从美育学学科的建设、中国教育现代性的发展和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建构方面探讨它对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启示意义。 总之,席勒美育理论是启蒙运动中的一个思想异数,由它开启的审美现代性批判传统一直贯穿持续至今的人类现代性进程,并成为以颠覆和解构现代性为己任的后现代的发源地之一。席勒由此成为现代性思想发展上的关键性人物。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通过与王实甫本《西厢记》对比,从戏曲体制特征、戏曲文体特征和戏曲评改特征三方面分析研究金圣叹对《西厢记》的评改。 金批本《西厢记》在结构体制、音律体制和
近日,沈阳某高三女生杨杨因为头痛就医,化验结果显示,杨杨血液中含有大量的令神经兴奋的药物。原来,杨杨即将高考,妈妈每天给她定时定量吃“补脑药品”,结果杨杨在吃了妈妈买的保健品后,反而变得脾气暴躁,开始摔砸东西,成绩一落千丈。经医生诊断,该女生得了脑痉挛。  中高考期间,“脑清新、安神补脑液、DHA软胶囊……”各种名目繁多的补脑保健品充斥市场,火爆异常。以往各种各样的“补药脑”、“提神药”好歹是内服
期刊
丁玲作为较早从上海来到延安的左翼作家,在共产党的政权组织中经历了革命战斗实践的锤炼,并由此逐渐适应集体生活,深入底层大众,个体自觉地产生了变革。随着作家与组织的接触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