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化运动将西方导入了一个无论在日常生活、社会制度、价值观念还是在思想方式上都迥然有别于传统社会的全新世界。人在这个世界中不再是“神”的奴从,他们用理性将“神”踩在脚下转而把自己武装成为世界的新主宰。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理性逐步显露其独裁本质。它以“同一性”的强权剥夺了一切属于非理性领域的人性的合理诉求,最终造成了人性的分裂,也使现代文明步入了危机。
作为诗人和哲学家的席勒敏锐地观察到了这种“现代性后果”,提出通过审美教育激活人性中的感性机制,用感性力量反抗理性的霸权和专制,最终求得人性两大机能的和谐与平衡。席勒美育思想由于在感性权利伸张方面的高强力度而引导了审美现代性的第一次出场。本文便是立足于席勒美育思想的基本原理,力图从审美现代性的视角多层次地审视席勒美育思想,赋予其新的理论内涵和时代意味。
全文分五个部分(章):导论部分解析现代性、审美现代性、教育现代性三个重要概念;第一章,概述中国新时期席勒美育思想研究状况,通过对学术史的梳理提出新的问题,从中明晰席勒美育思想的审美现代性研究的本土学术情境;第二章,从社会工业化进程、启蒙现代性规划、康德美学、教育现代性四个方面探究席勒美育思想的现代性多重背景;第三章,从四个角度全面深入剖析席勒美育思想的审美现代性内涵:一、感性的回归。席勒针对启蒙理性的偏至而导致的人性分裂,提倡通过审美教肓来恢复感性的合法权益,最终使感性在审美游戏的和谐机制之中实现了于文艺复兴之后的第二次回归;二、艺术的社会批判作用和美育功能。席勒在康德之后再次明确了艺术的自律性问题,使艺术的社会批判作用和美育功能得以突显;三、席勒的政治理想和生存理想。席勒通过美育最终要解决是政治问题,但席勒所谓的政治是一个关涉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内容的广义范畴,而审美生存正是席勒心目中理想的生存模式,所以,在席勒那里,政治理想与生存理想是相通的,它们都指向审美;四、审美体验的道德效应及其现代性意义。席勒在明确区分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的基础上又微妙地指出了审美体验的道德效应,这对失败了的现代性道德规划具有积极意义;第四章,概论席勒美育思想在现代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并从美育学学科的建设、中国教育现代性的发展和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建构方面探讨它对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启示意义。
总之,席勒美育理论是启蒙运动中的一个思想异数,由它开启的审美现代性批判传统一直贯穿持续至今的人类现代性进程,并成为以颠覆和解构现代性为己任的后现代的发源地之一。席勒由此成为现代性思想发展上的关键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