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利使华时期蒋介石与美国在国共谈判中的合作与分歧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ui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4—1945年的国共谈判具有与以往谈判不同的特点,即美国充当中间人的角色,介入其中,此以赫尔利来华为开端。而在美国介入国共谈判问题上,蒋介石有一个由坚决反对到最终同意的过程,本文即从该过程开始研究,按照时间顺序,分析了赫尔利来华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蒋介石与美国在国共谈判问题上的合作与分歧。本文将这一时期的国共谈判分成三个部分来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从1944年10月至12月,主要包括赫尔利的延安之行、蒋介石提出“三点反建议”和周恩来在重庆会谈这一阶段,蒋介石与美国的合作与分歧。在这一部分中,赫尔利将其与蒋介石“协商”后的“五点建议”带到延安,同中共进行会谈,并与周恩来一起返回重庆,且带回了他本人很满意的“五点协议”,而该协议却遭到蒋介石的强烈反对,同时还提出了“三点反建议”以抓回谈判主动权,后虽经赫尔利与周恩来的会谈与协商,但终因离最初协议要求相距太远而未达成共识,周恩来返回了延安。第二部分是从1945年1月至2月,主要分析周恩来返回延安和再次来重庆会谈时,蒋介石与美国的合作与分歧,这一阶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赫尔利因蒋介石提出召开“国民大会”而感到国民党正向着民主主义迈进,所以开始进一步实行偏帮蒋介石的对华政策,而另一方面是蒋介石抓住美国的底线,并将其灵活地运用到国共谈判当中,以积极准备召开国民大会为幌子,在表面上满足美国要求的同时,继续其收编中共军队而不给予中共实权,以实现一党专政的计划,当然在这其中蒋介石与美国之间也存在着分歧,这主要体现在基于对苏联态度的不一致,而导致的在中共作用和地位等问题上的分歧。第三部分是1945年3月至11月,毛泽东与蒋介石在重庆谈判前后,蒋介石与美国的合作与分歧,该部分从毛泽东去重庆之前的国内、国际环境开始分析,因为此时国共之间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即日军是否可以向中共军队投降,而在此问题上,赫尔利采取完全支持蒋介石不允许日军向中共投降的做法,赫尔利在之前的记者会上声明:美国不会向中共提供任何军事武器,这就使美国失去了中间人的立场而完全偏向蒋介石一方。而此时的中苏关系也相对得到缓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已接近尾声,蒋介石便利用这一有利的国际形势和美国的帮助,试图通过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方法,彻底解决中共问题,最终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但该协定却在短短二十多天之后便名存实亡。全文旨在从蒋介石的角度,重新研究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指出蒋介石并不是美国的附庸,他引导赫尔利逐渐抛弃中共的利益,完全站在自己的一边。同时他坚持底线不动摇,既不会放弃一党专政,建立联合政府,也不会在没有整编中共军队的前提下,承认中共的合法地位,这是蒋介石在谈判中坚决予以维护的。因此尽管美国曾要求蒋介石对中共做出让步,赫尔利也努力在国共之间进行协调,并就此与蒋介石在某些意见上出现了分歧,但最终仍走上了“扶蒋”的道路。这一特点在建立“联合政府”问题上显得尤为突出,赫尔利并不了解中国国情,也不能明白蒋介石所提出的建议和计划的深层含义,他认为蒋介石哪怕不用“联合政府”这一称呼,也会建立一个民主和法治的新中国,但事实上蒋介石并不会听从美国的建议,也不会采纳中共的意见,他所希望并一直贯彻的是一党专政的路线,这与中共所提要求相左,而导致国共间很难达成共识,这就使赫尔利调停失败成为了必然。
其他文献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正处东北亚地理的中轴线上,随着东北亚大国关系的复杂化,它的重要战略地位和发展的国际意义正在日益清晰和强烈地显示出来。新型大国关系的建立和成熟
从视情维修技术研究出发,以此为思路探讨相关的核心技术,针对具体情况深入分析。目前的飞机维修中,视情维修核心技术成为重点,作为前沿技术,在实践中也不断发展。通过对比研
<正>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更是当今媒体激烈竞争的利器。如今,在地市报采编队伍中,不少年轻人想写新闻评论,但囿于不知从何下手,或感到难以坚持,常常望而生畏,知难而退。如
从我国公立医院重组与委托管理的模式着手,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所有制形式三个方面论述了两种医院改革模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公立医院重组与委托管理改革过程
众所周知,教育教学的基本框架结构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是一种双向活动,既有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又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把这两个作用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才能收到良
世界遗产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化、历史遗迹或自然景观给予的一种肯定和极高荣誉。我国自1985年正式成为《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至今,共有40项遗
【正】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口老龄化、长寿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必然给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等诸方面带来
<正> 自从朱自清先生在清华主讲“中国新文学研究”课程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已历时六十余年。据统计,六十多年来各类现代文学史的教材与专著已出版近百部,在个人
<正> 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钱钟书的《围城》可以说是一部“奇书”,它的主题与风格在新文学以来的历史上是比较罕见的,但同时也是相当典型的。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对这部奇书
<正> 在我国戏曲理论批评史中,有不少关于曲、词之间语言艺术特征异同的论述。明人王骥德说:“曲之异于词,道迥不侔也。……文人以词为曲也,误矣,必不可言曲也”“诗与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