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纳米技术诱导方形薄壁管屈曲模态的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8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碰撞和冲击是交通运输及施工工程中的常见问题,在此类问题中保障人员和关键部件的安全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课题。配置吸能结构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由于封闭薄壁结构在受到冲击时表现出局部或整体屈曲的同时吸收大量的能量,且具有质量轻和低成本等优点,因此该结构被广泛运用于吸能装置的主要吸能结构中。此类结构吸能的效果依赖于其发生屈曲的模态以及屈曲演变路径。人们对此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通常采用传统的预制压痕、初始形状和附加结构等控制屈曲模态和设计吸能结构。本文一改传统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把材料的表面纳米技术引入薄壁吸能结构设计中。通过对薄壁吸能结构进行局部表面纳米技术处理,来改变薄壁吸能结构局部表面的力学性能,达到在受冲击下诱导方形薄壁管屈曲模态和屈曲发展路径的目的,实现提高吸能性能的效果。从而提出一种新的诱导薄壁管屈曲模态的方法和设计吸能结构的思路。在论文中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问题展开数值模拟,得到如下研究成果:1.环向局部表面纳米化布局对方形薄壁管屈曲模态诱导作用研究。通过对薄壁方管邻面进行对称式和反对称式局部环向表面纳米化,发现其不仅诱导了稳定渐进紧凑的屈曲模态,而且使其吸能性能有较大的提高。分析了这类薄壁方管环向不同等分个数和环向纳米化程度不同对屈曲模态的和吸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向不同等分个数直接影响了屈曲模态中的叠缩层数,纳米化程度不同对吸能性能影响很大。2.方形薄壁管在轴向局部表面条带纳米化下屈曲模态的诱导作用研究。通过对薄壁方管的每一面都进行轴向偶数等分间隔局部表面纳米化布局时,所诱导的屈曲模态会包含扭曲的模式,且屈曲模式是不稳定的。采用每一面奇数等分间隔局部表面纳米化布局且邻面反向布局时,所诱导的屈曲模态会出现稳定的叠层屈曲模式并可提高吸能效果。3.在方形薄壁管表面上进行局部斜条带和块状局部表面纳米化诱导屈曲模态的研究。采用对薄壁方管进行局部斜条表面纳米化,可诱导扭转形式的屈曲模态,且屈曲模态是稳定叠缩的。若采用局部片状表面纳米化区域布局,可诱导具有高阶形式的屈曲模态。4.采用分程度表面纳米化对方形薄壁管局部屈曲和稳定渐进紧凑屈曲模态的诱导作用研究。通过对薄壁方管进行环向分程度表面纳米化处理,结果发现其可诱导薄壁方管紧凑的屈曲模态和屈曲路径,这种方法为控制结构屈曲模态和分层次能量吸收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思想。
其他文献
近年来,伴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半导体工业的飞速发展,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系统)已经告别了过去系统功能简单、应用领域受限、操作使用复杂繁琐的时
斗轮堆取料机是一种能够高效连续装卸散料的机械设备,它凭借其工作连续生产效率高、能耗低寿命长、操作简便自动化水平高的优势成为了散料处理的重要设备,并广泛应用于港口、矿
随着煤炭能源的日益枯竭和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可再生能源作为绿色无污染能源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发展最迅速、技术最成熟的风力发电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但是,随着并网
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odularized multilevel converter, MMC)的高压直流输电(high-voltage direct current, HVDC)是电压源换流器(voltage sourced converter, VSC)直流输电技术向高电压大功率方向发展的最新成果,在电力工业界和学术界收到广泛关注,能够应用于风能、太阳能发电并网、城市供电、无源电网供电和异
高性能的交流调速不仅可以节能,还可以显著改善大功率同步电机的运行性能。由于多电平逆变电路具有显著的优势(比如输出谐波少、开关频率低等),必将成为矿井提升机变频调速主电路的首选方案。因此,本文以矿井提升机三电平变频调速系统为工业背景,针对二极管钳位型三电平逆变器变频调速系统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对同步电动机调速技术的发展、多电平逆变器的现状、控制策略、以及逆变电路的拓扑结构等方面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
结构健康监测和结构损伤识别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实际检测技术越来越成熟,但是面对实际大型复杂结构,大多数的检测方法均暴露出耗时长、成本高等不足。本文引入云计算技术,以期能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