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理论中的核心概念。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问题表征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研究的焦点逐渐集中于学科问题。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问题表征进行了界定,概述了问题表征在一般问题和学科问题领域的研究情况,如问题表征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问题表征层次划分等。深入探索了在动态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不同被试采取的表征方式,及其问题解决成败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考察了问题表征转换的过程。Witkin在20世纪40年代开创的认知方式的研究,经历了分支研究到整合运动。目前,心理学界对认知方式在教育、职业指导等方面的应用加入了新的热情,受到国内外心理学家的普遍关注,其研究成果影响到教育的多个领域。但是,在问题解决领域,涉及到认知方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其对问题表征转换的影响还没有直接研究。本研究拟探讨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问题解决过程和表征机制的差异,以及其在相关线索提示后表征转换的情况。此外,本研究还比较了不同认知方式被试在不同题型解决上的差异性,以探索问题结构和复杂性与认知方式的交互作用。在上述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操作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采用3(三种题型)×2(两种认知方式)×2(有无线索提示)的混合实验设计:使用镶嵌图形测验对被试进行认知方式的测量,并依此测量结果选择出场独立型被试组、场依存型被试组。要求所有被试均在有、无提示两种条件下完成三种问题类型的应用题。结果显示:1.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解题失败被试所犯错误多为问题表征错误;2.在无提示问题解决阶段,两种认知方式的被试在解决数学应用题时,成绩差异显著。有提示问题解决阶段,组间差异不明显;3.在无提示问题解决阶段,被试解决表述明确、信息隐含和信息误导三种类型的问题时,选择什么样的表征方式与其认知方式明显相关。有提示阶段,组间差异不明显;4.在无提示条件下的问题解决中,场独立型认知方式被试更容易发现隐含信息,辨别误导信息;5.经线索提示后,两种认知方式被试在解决三种题型时表征转换情况都存在显著差异。场依存型被试更容易实现问题的表征转换。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我们提出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方式开展数学教学,促进其问题表征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