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地区雹暴过程的闪电活动特征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assie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京津地区SAFIR3000三维闪电定位系统的全闪资料、地闪定位系统的地闪资料、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等气象观测数据,对2005~2009年京津地区的16次冰雹过程的闪电活动特征及其与雷暴结构关系进行分析,并基于个例研究雹暴动力和微物理过程作用于闪电活动的机制。  研究发现,16次雹暴中的地闪占总闪的比例平均为4.43%,正地闪比例平均为50.48%,明显高于一般雷暴过程。雹暴降雹直径与正极性地闪比例间存在近似的正相关关系,正地闪比例越高,冰雹直径倾向越大。研究表明,闪电活动活跃区域偏离核心降雹区,主要位于降雹区与雹暴移动方向连线的前侧,最强闪电活跃区域可能出现在雹暴移动方向的左侧或者右侧,偏向右侧的可能性更大。研究建立了闪电活动与雹暴参量间的时间关系,在7次雹暴过程中发现在降雹发生之前存在闪电跃增现象,平均超前时间为26.04min。研究发现,雹暴闪电活动与反射率体积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特别是与40dBZ反射体积的拟合关系较好,而指数拟合相比线性拟合较优。研究针对两次雹暴个例开展研究,发现了引起第二次活跃闪电活动的两种不同机制:第一种机制为降雹结束后对流活动再次增强,从而增强云内起电过程,并产生更强的闪电活动;第二种机制是较弱的降雹过程导致冰相物粒子在云内中低层聚集,从而在云内中下部形成较强的电荷聚集区,引起在降雹后雷暴持续减弱过程中闪电活动的再次增强。
其他文献
超级单体风暴具有突发性强、生消过程快、发生发展机理复杂等特点,常引发极端强对流灾害性天气,而且预报难度非常大,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
准确获取湍流大气的光学特性是湍流大气光传播研究的基础。目前测量湍流大气光学参数的方法主要有温度脉动法和光传播效应法,它们都是间接的或大区域平均的,其测量结果存在着各
学位
龙卷风是我国重要的天气灾害之一,因其常常与深对流天气相伴,具有局地性强、爆发突然、尺度小的特点,极难监测与预报,因此分析我国龙卷风的时空分布特点、与环境场的相互作用,对提
本文对一次暴雨过程中非线性亚临界对称不稳定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2005年7月5日20时-7月12日08时降水过程降水强度与对流云团活动强度(综合TBB最低温度及其面积)
雷电流及其近距离电磁场既是科学地进行雷电防护所必须了解的关键参量,也是认识雷电特性和放电物理过程的主要依据。但由于自然雷电在一定时空尺度上发生、发展的瞬时性、随机
学位
为了研究陕西渭北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活动规律,本文根据陕西渭北711型数字化雷达2000~2006年5~9月的观测资料,把335例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组织演变的模型分为3大类(单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