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发展不断加快,当前社会对于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历史学科作为基础的人文学科对培养现代公民的健全人格与人文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2003年我国教育部颁行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作为当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基础。新课标对于历史学科培养学生历史意识、人文素养的教育功能尤为重视,并首次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维度,强调学生需要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提倡从不同角度思考历史问题,并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养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术精神。此外,任何独立学科的研究都有其自成体系的一套方法,对于学科的学习也是如此,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历史学科有其本身的独特之处,不但需要科学的方法也需要人文学科的一些方法。为此,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史学研究方法是提高其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史学方法即是指史学的研究方法。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高中生掌握一定的史学方法,并不是要求高中生像历史学科研究人员一样从事严谨的学术研究,而是在学习历史中采取一定的学科研究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掌握历史规律、形成历史思维。我国传统史学研究非常讲求史学研究方法的运用。进入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史学研究方法论的传入,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的引进,使得中国史学研究走向了科学化的道路。然而,历史学并非是纯粹的自然科学,史学方法也是科学方法和艺术方法的结合,这就要求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时需要具备独特的学科思维方式。中学历史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对培养学生公民意识、人文素养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正是从这一基点出发,探求历史学科研究方法对高中学生历史学习的改进作用。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通过调查了解了到当前很多高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学科方法的掌握缺乏足够的认识。很多历史教师不重视历史学科方法的传授,教学思想和教育方式落后,认识不到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对学生历史意识、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无法起到有效作用;新课标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其合作探究的能力,然而探究学习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学生依然被动接受知识传授;在应试教育主导的社会背景之下,高中历史学科也常常处于次要的位置,学生被迫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应对高考制度的压力,教学评价趋向功利化,重视结果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发展过程,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从而无法体现出来。为解决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学习方法欠缺的问题,本文认为可以从历史资料的阅读、运用证据、合作探究学习和历史问题的评价等方面加强学科方法的指导。首先,在阅读史料方面,学生需要具备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需要学生掌握一定收集和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学会初步鉴别史料:其次,在运用证据解决相关问题时,需要学生学会判断史料的价值,并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孤证不立”等治史原则,从而正确推导历史结论:再次,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历史的合作探究活动,锻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在对历史问题的评价方面需要学生掌握正确、灵活的评价方法,形成自身对历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