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能源效率被称为“第五类能源”。提高能源效率、节能减排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对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前对中国能源效率的测算是存在偏差的,但中国能源效率整体偏低是不争的事实。本文以如何提高能源效率这一问题为导向,主要回答了以下问题:能源效率内涵是什么?怎样测算能源效率?中国省际能源效率的差异和变化趋势是什么?什么因素影响了中国能源效率以及如何改善能源效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首先通过对不同的能源效率定义进行对比,全面阐释了以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为基础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测算方法的优越性。其次,我们分别用INP方法和MLT方法处理了非期望产出,并将其纳入了DEA模型。在此基础上,我们基于Hu and Wang的全要素能源相对效率分析框架,利用DEAP 2.1软件对中国1989-2008年29个省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了测算。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中国能源效率整体偏低,但以2000年为界,有微弱的先升后降趋势;东中西部地区的能源效率不平衡,中西部低能源效率地区与东部高能源效率地区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最后,我们利用1995-2008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对外开放程度、政府控制力和教育水平对能源效率的改善有显著正效应,而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对与能源效率则呈负相关关系,技术进步变量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不显著。由此,本文认为优化产业结构升级,鼓励技术创新,区分能源高效和低效区,考虑地区差异节能减排,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坚持对外开放,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均有利于提高我国能源效率并缩小东中西部能源效率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