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家文化以“仁(即亲疏)”和“义(即尊卑)”划分的伦理关系来限定中国人的自我构念,这种差序性的格局弱化了华人自我的独立性,使得华人在意识自我时总是会将自我放在某种社会关系中去,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一种关系自我。本研究首先回顾了以往自我的相关研究,梳理了自我研究的范式和理论基础,说明中国人的自我构念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关系自我。在此基础上,通过三个实验,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人的自我是否包含他人,尤其是以“仁”划分的亲密他人(父亲和母亲)。实验一探讨了从记忆偏好的角度,用R/K判断范式,研究中国人的自我是否括含父亲。结果表明,中国人有关父亲的概念是接近自我的,但是不如自我构念和母亲概念那样亲密。实验二从心理理论的角度,采用改良的错误信念任务,研究中国人的自我是否包括母亲。结果表明,对自我的推理与对他人观点采择表现出与西方研究相似的结果,即自我的推理是快速自动的加工过程,但对母亲的观点采择表现出文化特异性,能通过高敏感性吸引认知资源,快速地进行加工,且易受他人观点的干扰。实验三从隐喻的角度,结合启动范式和空间隐喻,研究中国人的自我与父亲、母亲、他人的直观关系。结果表明,父母启动条件下被试更加敏感,甚至高过自我启动条件,自我、父亲、母亲三者在自我概念里界限并不十分明显。综上所述,儒家文化的伦理观影响了中国人的自我构念,弱化了其独立型自我,使得亲密他人(父母)接近自我核心。但是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发现中国人的自我不是包含亲密他人,而是被试对父母这类亲密他人具有高敏感性,吸引更多认知资源快速进行加工,从而出现亲密他人加工优势的现象。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探究自我结构具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