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铁作为最常见的工业原材料之一,占国民经济的很大一部分。钢铁工业为矿山、煤炭、供电等上游企业和机械制造、房地产业、造船工业、汽车工业、交通运输、农业等下游企业提供原料和产品,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所以,当今世界,无论是美国、英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还是中国、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钢铁工业的发展,钢铁工业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发展程度。本文选取1975年到2017年的《世界钢铁工业统计年鉴》、1992年到2016年主要钢铁进出口国的进出口量以及我国各省份2015年、2016年的钢铁产量等数据,立足于经济地理和世界钢铁工业地理的相关理论,采用分析归纳、文献阅读、空间分析和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以世界钢铁生产、消费和贸易的格局变迁为切入点,对世界钢铁生产、消费和贸易的格局变迁及动因进行研究分析,结合我国的钢铁工业布局和贸易竞争力现状,探讨对我国政府、钢铁企业和钢铁工人的建议。一、本研究总结出钢铁工业生产格局地域转移有以下特点:(1)从主要钢铁生产国来看,钢铁工业的生产呈现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世界钢铁主要生产国经历了英国——美国——苏联——日本——中国的变迁,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钢国。从钢铁生产大洲来看,呈现由西欧、北美向东亚转移的趋势,非洲、中东、南美洲等大洲所占比重一直较小。(2)世界钢铁工业由动力、原料指向型向市场指向型转变,由靠近内陆的煤炭、铁矿产地向沿海、河、湖布局,交通和市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炼钢工艺由粗放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更加注重发展绿色钢铁工业。目前世界上使用最普遍的是氧气转炉,电炉使用率较低,平炉基本被淘汰。氧气转炉是我国主要的炼钢方式,占94.8%,电炉仅占5.2%。二、1970年到2016年钢铁工业消费格局地域转移的特点,从世界主要钢铁消费国序位来看,呈现出俄罗斯——中国——美国——中国转移的趋势,从大洲来看由西欧、北美、向亚洲逐渐转移。三、钢铁工业贸易格局的变迁有以下特点:(1)世界钢铁国际贸易量增长速度快。世界钢铁贸易量从1950年的12.75多百万吨增长到2016年的473.9百万吨,增长速度快。(2)钢铁贸易分布广泛,主要发生在欧洲、亚洲、南北美洲之间,且以区域内贸易为主。钢铁贸易格局中心经历了从西欧、北美向东北亚、东亚的转移。19世纪60年代之前,西欧、北美是主要钢铁出口国。90年代之后,成为主要进口国。日本在70年代为主要出口国,目前我国成为世界钢铁的最大出口国。(3)世界钢材品种多,贸易量大,多以钢锭和半成品材料、角钢、型钢、钢筋、热轧棒材和条材、热轧薄板和卷材的贸易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