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马克思关于劳动力成为商品两个基本条件的论述是十分精辟的,它是对历史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现象的科学理论抽象。毫无疑问,只要同时具备马克思所提出的两个基本条件,劳动力就必然成为商品。而问题在于:假若不同时具备这两个基本条件,假若劳动者既有人身自由又有生产资料,劳动者还会不会出卖劳动力,从而劳动力还会不会成为商品?对于这个问题,需要根据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的方式、占有生产资料的多少,以及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所实现经济利益的大小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当数量虽有人身自由但并非一无所有的劳动者之所以还要出卖劳动力,主要是因为他们占有的生产资料太少,单纯凭借其所有权收益尚不能维持基本生活,因而一般工人仍然还得出卖劳动力。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有人身自由又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其劳动力是否商品的问题,要根据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实际结合方式、劳动者经济利益的具体实现形式,以及劳动者受雇于谁等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2、要正确认识并真正确立资本范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首先要正确认识并真正确立剩余价值范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其次要从概念上、从基本的常识上进一步弄清资本的共性、个性及其相互关系,弄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下资本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本质区别。 剩余价值,无论从质的规定性还是从量的规定性来看,都具有一般性。这种剩余价值一般不仅存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中,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中剩余价值的区别只在于:生产前提不同;占有和使用不同;所体现的社会经济关系不同。认为剩余价值只是马克思用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有范畴,不能用来分析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否则会混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经济制度的 不同性质,会引起人们思想混乱的观点,实际上是没有根据的。 和剩余价值一样,资本作为价值的一种存在形式,作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也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资本的共性在于增殖性和运动性。资本的个性在 于资本的社会形式和运动形式的特殊性。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中的资本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共性在于增殖性和 运动性。区别则要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公有资本和非公有资本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本 分别进行比较。从社会主义公有资本与资本主义私有资本的比较来看,它们之间的区别 主要是:资本增殖的前提不同;资本增殖的占有和使用不同;支配资本运动的规律不同: 资本积累的规律不同。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非公有资本与资本主义私有资本的比较来 看,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资本的来源不同;资本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 3、按要素分配的性质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按要素分配与剥削的关系问题; 二是按要素分配的合理性问题。 按要素分配与剥削没有必然联系。按要素分配是否具有剥削性质要由生产的客观要 素的占有和使用来诀定,主要取决于客观要素的所有者或占有者是否凭借其所有权或占 有权无偿占有他人劳动。认为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必然意味着剥削的观点,实 质上是对剥削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不清楚。 按要素分配是否合理,首先要看它所赖以产生和存在的所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是 否合理,归根结底要看它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相适应,能否充分调动各生产要素所 有者要素投入的积极性,能否实现各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最优配置,使各生产要素尽 可能充分地发挥作用。 正确认识按要素分配的合理性,必须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必须把按要素分配 与按要素分配的特殊社会经济形式区分开来,正确认识按要素分配合理与不合理的真正 原因;二是必须把价值的创造与价值的分配区分开来,正确认识按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 论的关系;三是必须把历史标准和道德标准区分开来,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而不是从抽 象的道德、正义角度去评判按要素分配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