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明一代,西安其政治地位虽较汉唐有所降低,但作为西北重镇,其军事地位仍不可忽视。明初,朱元璋将第二子朱校分封到西安,是为秦王。明代秦王共传十一代十四位,这十四位秦王的墓地大都选址西安城南的台原地带。学界对现如今西安城南的各王墓墓主人有不同观点,笔者通过实地调查、文献查阅、访谈记录等研究手段,提出明秦王墓的具体分布,在此基础上阐明不同阶段秦王陵区景观的营建与变化。秦王陵区的营建实际上是一个将原来的农业景观改造为陵区景观的过程,形成与原农业景观不同的陵区景观。高大的墓冢,雕刻精美的石像生以及郁郁葱葱的松柏和楸树,层级有序的地表建筑,代替了原来并不规整的农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秦王陵区景观的营建扩大对周围农田的不断侵蚀,这对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也有影响。从清朝至20世纪90年代,在传统农业社会的发展之下,陵区景观完成了向农业景观转变的过程,不仅主要表现在以“井”命名的村落的不断增多,也表现在农业活动中,人们为发展农业对陵区景观进行的改造,包括平整土地和平除一些秦王墓等。此外,不同时期的盗墓活动也对景观的变化产生了影响。伴随着道路的建设,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秦王陵区保护与破坏并存,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工厂企业、大型医院、遗址保护区等多种空间形态。在现代区域开发中,应进一步加强秦王陵区相关物质遗存的保护,并在此基础上,使其仍然成为具有区域独特风貌的地理单元,能够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