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正处于社会剧烈变动的转型期,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另一方面,新旧社会体制之间的冲突、各方利益群体的分化,以及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又让中国出现了空前的信任危机,这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在伦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都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有的学者从个体层面的微观角度出发,认为信任的建立基于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性格特征;有的学者从国家和社会层面的宏观角度出发,将信任放置于整个社会背景之中,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对信任的影响因素。综合而言,信任既受宏观因素的影响,又表现出微观因素所呈现出的特点。 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大部分学者是在总结西方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本土研究,但对农村社区中信任问题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基于这样的背景,在实地社会学路径的指引下,笔者采用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方法,选取了山西省西部一个典型的农村社区——D社区作为个案,对当前晋西农村社区的信任问题进行了探讨。在考察D社区的信任现状时,笔者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方法进行梳理和阐述。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国内外学者对信任问题的研究成果,通过借鉴和归纳提出了本研究的三个基本研究假设,并一一进行了验证,接着对影响D社区信任的因素、走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D村社区中的信任状况呈现出三个特点:第一,关系的远近直接决定了村民之间信任程度的高低。我们发现被调查者对家庭成员和直系亲属的信任程度最高,对朋友、邻居、熟人、一起打工的人、村里其他人以及陌生人的信任程度依次递减。第二,人际信任呈下降趋势。笔者通过对三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比较得出农村社区信任状况下降的趋势,人们普遍认为如今的信任状况没有以前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理性。第三,农村社区中,关系运作是维系信任的主要方法。不论是村民之间的人际信任,还是村民与基层政府之间的信任,关系的运作在D村依然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社区内个体之间的关系日益理性化和复杂化,人际信任呈现下降趋势,人们不再通过相互间的熟悉程度或者交往时间的长短来获取信任,一种建立在正式的、合法的社会规章制度基础之上的信任模式成为必然。有鉴于此,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度信任的建设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寻找农村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2)规范政府行为,提升政府的公信力;(3)建设诚信法制,完善农村信用体系;(4)培养村民良好的道德素质,加强诚信教育。 由于地域限制,本文对D村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的现状及其关系可能仅具有地方代表性,不同地区的农村社区其信任问题自然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仍需要大量的学者进行研究。此外,制度信任能否提升农村社区的信任状况,改变农村社区的信任格局,值得在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讨论,以便为农村社区的健康发展提出更加可行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