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注重增量扩张到存量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于是各地的老旧社区如火如荼地开展更新工作。我国传统的老旧社区更新一般都是在正规性的规划方案引导下进行,即以政府、专家的思维方式以及正统的规划理论方法来看待老旧社区更新问题。而对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中大量存在着自发“建设”的区域——非正规性公共空间的空间特性认识不足,终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改造,忽视了居民的日常生活的主动权,破坏了社区公共空间的多样性。笔者以日常生活的微观视角,透视居民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不同的话语塑造社区公共空间,思考“非设计”因素对于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作用和意义。针对非正规性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以最大限度保留为原则,采用一种“低冲击”的改造方式,将非正规性公共空间与正规性公共空间巧妙结合,合理衔接,从而高效引导非正规性公共空间的生长。论文主体部分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文章在反思自上而下社区公共空间更新建设存在问题的同时,结合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解释老旧社区非正规性公共空间形成的原因及存在的意义。其次,以武汉市8个老旧社区作为调查样本,对社区非正规性公共空间进行分类,并从空间位置、空间尺度以及空间界面占用方式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特征分析。第二,反思老旧社区非正规性公共空间存在的负面影响,阐明老旧社区非正规性公共空间微改造的必要性。借鉴和吸收现代“合作规划”和“社区治理”理论,构建全过程公众参与的微改造工作框架,并对老旧社区非正规性公共空间微改造目标及改造策略进行探究。最后论文以武汉钢花120社区作为实证案例,对前文提出的微改造工作框架以及改造策略予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