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的终极目标,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和谐思想的探寻,还是西方哲学家们对于和谐内容的求索,都将和谐理念推升至更高更广的层次。自古以来和谐社会就是人类孜孜不倦追求的美好社会状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实现的社会理想。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后,我们开始重新审视“和谐”这一经典论题。面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新态势,人民群众对于美好、幸福、和谐生活的企求显得尤为突出。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实践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这需要我们对指导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毛泽东思想,尤其是其党内和谐思想做深入研究。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早的倡导者与奠基人,其思想精髓已经完全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深深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新理念;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从此以后,关于毛泽东党内和谐思想的研究逐渐成为理论界的热点。本文从全新视角采用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探讨和谐的相关概念入手展开研究,在界定和谐、党内和谐、社会和谐及毛泽东党内和谐思想的概念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对毛泽东党内和谐思想的理论渊源进行分析,结合毛泽东所处的时代背景及所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对毛泽东党内和谐思想的现实依据进行分析,结合毛泽东自身的优秀品质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毛泽东党内和谐思想的内在驱动力进行分析。毛泽东党内和谐思想是毛泽东建党理论重要组成部分,这为在实践过程中研究毛泽东党内和谐的构成要素奠定了重要基础。对于毛泽东党内和谐思想的研究,首先基于对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等直接相关资料的分析整理,为此笔者采用文献分析法,分阶段分历史时期地对毛泽东党内和谐思想的内容进行梳理、研究,结合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对毛泽东党内和谐思想的内涵、时代特征及特点、实现方法与途径进行深度分析。毛泽东党内和谐思想的内涵包括思想和谐——“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组织、制度和谐——“有集中又有民主”;作风和谐——“有纪律又有自由”;文化和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利益和谐——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统筹兼顾;行动和谐——“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毛泽东党内和谐思想的时代特征及特点体现为创造性、协调性、人民性、包容性、斗争性。毛泽东党内和谐思想的实现方法在于积极的思想斗争、批评和自我批评、党内思想教育——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毛泽东党内和谐思想的实现途径包括开展整风运动、确立党内和谐制度及规范、通过党校等形式加强思想教育。本研究立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国情,采用价值追求与实践建构相统一的方法,将毛泽东党内和谐思想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不但从理论高度评价毛泽东党内和谐思想的时代价值,同时立足实际给予实践有效的理论指导,明确提出毛泽东党内和谐思想的实践意义。本研究客观、全面、系统地对毛泽东党内和谐思想的构成要素进行挖掘,同时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希望对毛泽东党内和谐思想有更准确地把握,最重要的是希冀通过对毛泽东党内和谐思想的研究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