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异常行为角度反思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反文化运动

来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C330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反文化运动是指包括反政府,反越战和反对20世纪50年代的价值观和规范(亦称主流文化)在内的一切反抗形式。从直接影响上看,反文化运动促进了越战问题的加速解决,推动了民权运动的进程和大学教育的改革,并为其它的社会运动提供了理论和经验。不仅如此,反文化运动还提供了一种新的风格——反抗压抑的社会。这种风格对青年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分三章进行论述。第一章探析婴儿潮一代的成长经历和二战后美国的社会背景。父母的影响、学校的教育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垮掉的一代的反抗作品成为反文化运动的先声,为反文化运动提供了新的反抗形式和理念。经济繁荣、政治压抑的社会成为反文化运动兴起的土壤。第二章旨在展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动荡的社会和反文化运动的主要层面,包括嬉皮士的反抗、激进青年的斗争、反文化运动的理念,参加者及反文化运动的影响。第三章着重从社会异常行为角度分析了反文化运动。首先界定了异常行为这一概念,并简要地介绍了社会异常行为理论的发展。接下来从社会异常行为的角度分析了反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和对美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认为,反文化运动是美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的产物。尽管该运动似乎表面已经消失,但是,它对美国的主流文化和青年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其他文献
现今,随着中国同英语国家在各个方面的交流和联系日益密切,国门进一步打开,涉外事务与日俱增,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许多涉外法律问题,其中不乏大量的法律合同、文书、教材等等,针对法律
传统的文学翻译理论总是把源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的对等作为最高目标。然而,作为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文学翻译是译者的文学再创作。由于译者不是单纯的翻译机器,有自己的动
为了解决中国非英语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薄弱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理论家和教师为如何促进英语写作教学和提高学习者英语写作水平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其中多数研究注重教